央广网北京8月25日消息(记者董楠)6月10日至11日,国内17家主流车企联合签署了一份《汽车行业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承诺书》,并明确承诺“对供应商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这也是今年针对汽车行业无序竞争整治以来,政府部门主导的、保证汽车供应链稳定的重要手段之一。
两个月后的8月11日,这一承诺的首个周期正式到期。央广网记者随后采访了多家供应商、车企,了解到目前供应商方面大多已收到了修改账期的补充协议。德赛西威董事长高大鹏告诉央广网记者,“在有序推进中”。
记者在采访中也注意到,此次账期调整涉及范围广、流程长,调整深入,尽管主流车企已陆续启动账期调整,但供应商在第一个周期的感受并不明显。多位专家在采访中表示,从承诺到落地仍需跨越流程、资金等多重障碍。
“补充协议签了”
8月14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专项调研显示,中国一汽、东风、长安、上汽等十几家主流车企正积极与上游供应链企业协商新商业合同,推进60天账期承诺落地。不过,有些供应商的实际感受还不明显。
“补充协议签了。”某智能硬件供应商透露,红旗、东风、北汽、奇瑞等客户已通过补充协议修改账期,该供应商表示,主流车企推进账期修改较为积极,不过暂时还未回款。
为何回款周期会拉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专务副秘书长许海东近期曾公开表示,在调整账期的过程中,车企的资金需要去筹备,相关的流程,包括验收、上线、付款,还有相关的供销合同都需要调整。“大量的企业首先在新的订单上面,一定要实现60天付款,有一些老的订单会逐渐去解决,这些也可以理解。”许海东说。
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翔进一步分析,车企的实际财务情况还没调整过来。“车企要把过去半年甚至一年的账期调整到60天,需要账上准备足够的资金,同时,财务流程也需要改进和优化,目前刚刚实施,其经营管理等流程还没有及时更新。”
同时,张翔还补充,在完成付款前,车企还要根据采购合同进行审核验收,所有流程结束才能付款转账。“所以,出现了一些供应商没有在60天账期内收到账款的情况。”
车企调整仍在推进
在与主流车企的交流中,央广网记者也了解到,调整尚在进行,很多车企已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通过流程优化、模式创新等加速账期落地。
小鹏汽车相关人士告诉央广网记者,7月起向供应商陆续发送邮件,启动补充协议签署,明确将付款账期缩短至60天内,目前协议正处于签字盖章阶段。
工信部调研显示,多家车企已形成特色解决方案:
中国一汽组建财务、供应链、法务跨部门专项工作组,通过结算流程数字化管控验收与付款时间,“线上执行消除人为因素,解决了 ‘跑审批 ’‘等验收 ’难题”;针对中小企业供应商,其将“现金+银行承兑汇票”的混合支付模式改为100%现金支付,直接缓解供应商资金压力。
广汽集团构建覆盖“订单下发—验收入库—对账结算—货款支付”的全流程数字化管控体系,实现需求预测、订单执行等节点可视化。
赛力斯则采用“厂中厂”模式,减少中间流程与运输成本,在缩短结算周期的同时降低供应商库存压力。
记者也分别从上汽、吉利等车企处了解到,其针对缩短账期的调整均在进行中。
专家:明年或迎改善,资金链是关键
因账期调整仍在推进过程中,央广网记者了解到,部分供应商对于此次调整会有些担心。
有供应商谈到“隐形账期”问题,担心结算到开票环节会被延长。对于60天账期何时能全面落地,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目前从厂家推动缩短账期到传导到供应商,还在逐步推进。他表示,今年车企的资金链也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有直接影响。
张翔认为,经过今年的流程调整,明年账期问题有望得到根本性改善,但需警惕部分企业的经营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