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持续迸发金融活力,已然跻身国内金融城市“第一梯队”。然而,这份繁荣背后,电信网络诈骗的阴影悄然蔓延。据深圳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的数据显示,2025年1-7月,群众来电数量达到16.90万次,较去年同期上涨18.16%。其中,接受举报的数量达1.19万次,同比增长232.11%。数据背后,居民正遭受电信诈骗的侵扰,而假冒金融机构实施的诈骗,更是威胁市民资产安全的主要隐患。在这场与诈骗分子的“暗战”中,金融机构作为资金流动的“守门人”,成为守护市民资产安全的首道防线。
识破“完美骗局”的15分钟
5月21日上午11时40分,上海银行深圳宝新支行的大厅里突然闯入一位神色焦急的女士。黄女士径直冲向柜台,声音带着明显的慌乱,“能不能帮我录个视频?”。在服务专员的安抚中,黄女士道出了事情的原委:前一晚,她接到一个自称“上海银行专属客户经理”的电话,对方准确说出了她在该行有一张未激活的信用卡,并称可以协助提升额度。黄女士添加对方微信,并按照要求提供了身份证照片及银行卡号,眼下仅差视频录制这一最后程序。敏锐的服务专员第一时间通过行内系统查询对方名字及工号,发现查无此人并报告合规主管。合规主管注意到两个关键疑点:一是整个流程对方均通过个人微信沟通,并且微信聊天区反复出现“对方账号安全性未知”字样,其真实身份无从得知;二是“提交贷款申请”和“审批通过”两个流程中,黄女士均未收到任何官方的短信提醒等,所有内容均为这个所谓的工作人员的一面之词。这些细节与银行正规贷款流程存在明显偏差,银行工作人员意识到这是一起诈骗。在两个人清晰的逻辑和确凿的证据下,黄女士认清了骗局的真相。从发现疑点到专业拆解点醒客户,宝新支行仅用了短短15分钟,就成功守住黄女士金融资产。
风险“拦截者”的闭环服务
在黄女士惊魂未定之际,宝新支行的工作人员迅速启动应急方案。首先指导黄女士通过柜台办理了挂失手续,更换了银行卡密码。“这样能确保即使对方已获取部分信息,也无法操作账户。”工作人员解释道。同时对黄女士进行了诈骗案件常见操作的科普,告诫其不可轻信任何陌生的电话、链接,任何资金方面的可疑都要去进行核实,必要时候向警方寻求帮助。
这起通过“未激活账户”话术的诈骗案例,揭示了当前电信诈骗的新特点——诈骗分子善用“精准信息”降低受害者警惕,通过“模仿官方流程”增加迷惑性,形成一套环环相扣的“完美骗局”。上海银行深圳宝新支行的操作则是“反诈”的鲜活教材。从诈骗环节的拦截风险到反诈成功后科普教育,闭环服务进一步巩固了“反诈”防线。这种“事前预警-事中阻断-事后教育”的全流程风控体系,正是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的生动体现。
以专业护航特区发展
深圳特区45年的辉煌,离不开安全稳定的金融环境;上海银行30年的成长,始终以“守护市民资产安全”为初心。上海银行深圳宝新支行的这15分钟反诈实战,看似是一次偶然的“成功拦截”,实则是金融工作者专业素养与责任担当的必然结果——它背后是一线员工日复一日的反诈培训,是银行对“客户至上”理念的深刻践行,是金融机构与诈骗分子长期较量中积累的“火眼金睛”。
如今,在深圳这片创新热土上,每天都有无数笔资金在流动,每天都有潜在的风险在滋生。正是有了宝新支行相关工作人员这样的“守门人”,有了上海银行这样将“风控”严格落实到一线服务窗口的金融机构,才能在“看不见的战线”上筑起严密的防线。
展望未来,上海银行深圳分行将持续磨砺风控“利刃”,以更敏锐的洞察、更专业的服务、更广泛的科普,守护好特区市民“看得见的幸福”,为深圳的金融安全与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力量”,朝着“基业长青的百年老店”目标坚定前行。
采写:南都记者 吴鸿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