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广东江门地下700米深处,由东南网架参与建设的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完成2万吨液体闪烁体灌注并正式运行取数,标志着国际首个超大规模、超高精度中微子专用大科学装置进入科学探索阶段。
位于水池内(尚未灌水)的中心探测器(外部图)
地下700米的巨球:突破超大型精密结构难题不锈钢网壳现场安装图
江门中微子实验探测器位于广东省江门市地下700米深处,其核心装置由直径35.4米的有机玻璃球、2万吨液体闪烁体及4.5万只高灵敏度光电倍增管组成。而承载这一精密系统的,是东南网架建造的直径41.1米不锈钢球形网壳——这一全球最大单体不锈钢结构,相当于13层楼高的巨型“骨架”,需在极端地下环境中实现毫米级精度,堪称全球最大、最精密的“中微子捕获器”。
作为其核心结构的建设者之一,东南网架技术团队克服多项技术挑战,在地下700米实验大厅的高洁净水池中央让直径达41.1米的不锈钢网壳得以现世,确保这个“地下巨碗”严丝合缝。
探索中微子的黄金瞳:光电倍增管
中心探测器内部的有机玻璃球及光电倍增管
中微子可谓是回溯宇宙过往的时间胶囊,也是探索宇宙未来的一把钥匙。捕捉中微子极其困难,它几乎不与任何物质发生反应,瞬间就有上亿中微子穿透人体,但是根本无法察觉。而捕捉中微子的关键就是:光电倍增管。
光电倍增管,也被科学家称作黄金瞳,它能看到中微子击中闪烁体时发出的微弱荧光,这亮度只是手机屏幕亮度的百亿分之一。藏在玻璃内部的金属薄膜厚度只有几十纳米,曾是国外严密封锁的核心技术,中国科学家自己摸索,通过千万次的试验,才终于成功打破这一垄断,也让单个光电倍增管的价格降低了一半以上。
在江门中微子实验里,这样的大大小小的光电倍增管一共有4.5万个,这项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节省成本几亿元。
开启中微子研究新纪元中心探测器内部的有机玻璃球及光电倍增管
江门中微子合作组发言人王贻芳院士表示:“完成江门中微子探测器灌注并开始运行取数,是一个突破性的进展。这是国际上首次运行这样一个超大规模和超高精度的中微子专用大科学装置,将使我们能够回答关于物质和宇宙本质的基本问题。”
致广大而尽精微,人类凭借着这些精密的眼睛,将有望听懂宇宙的密语,去揭示那些隐藏在宇宙深处的奥秘。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