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透社 | 蔡垡 中国金融网版权图片
9月末至10月初,金融监管部门集中披露一批行政处罚信息,国有大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区域性银行及特色银行均有机构上榜。邮储银行、浙商银行、中信银行、中信百信银行等多家机构因信贷管理、合规经营、数据报送等领域的违法违规行为受到处罚,既彰显了监管层强化风险防控的决心,也暴露了金融机构在内控管理中的共性短板。
各类银行处罚情况分类剖析
国有大行:信贷与合规管理双重承压
国有大行中,邮储银行与两家政策性银行此次受罚引发关注。邮储银行因相关贷款业务、互联网贷款业务、绩效考核、合作业务等多项管理不审慎,被罚没合计2791.67万元,成为此次披露信息中罚没金额最高的机构;时任相关岗位负责人黄文贤因对贷款业务及互联网贷款业务管理不审慎,被给予警告并罚款5万元。
政策性银行方面,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分行因违反金融统计管理规定,被中国人民银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分行警告并罚款150万元;国家开发银行同样因违反金融统计相关规定,被中国人民银行警告并罚款123万元。两家政策性银行的处罚事由高度集中,凸显金融统计数据质量在监管考核中的重要性。
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多领域违规问题凸显
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此次集体遭遇处罚,违法违规行为呈现多领域、复合型特征。中信银行因7项违法违规行为被罚1535.7万元,涵盖违反金融统计相关规定、账户管理规定、反假货币业务管理规定、占压财政存款或资金、征信管理规定、客户身份识别及交易记录保存义务等多个方面。责任追究层面,5名时任相关部门负责人被分别处以1.5万至17万元不等的罚款,其中时任信用卡中心信贷审批部副总经理朱某龙罚款金额达17万元,创本次单一个人罚款金额新高。
浙商银行同样因7项违法违规行为被警告并罚款295.99万元,除与中信银行部分重叠的账户管理、反假货币、征信管理、客户身份识别等问题外,还涉及违反商户管理规定、未按规定报送大额交易报告或可疑交易报告等事由。7名时任各级管理人员被追责,罚款金额从1.1万元至7万元不等,时任运营管理部总经理宋某仁因两项违规事由被罚7万元。
广发银行与浦发银行的分行也出现合规漏洞。广发银行合肥分行因违反金融科技管理规定、反假货币业务管理规定及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被中国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警告并罚款82.5万元,时任法律与合规部总经理助理黄某被罚款2万元。浦发银行合肥分行违法违规事由更达6项,在广发银行合肥分行被罚事由基础上,还涉及金融统计、征信安全管理等问题,最终被警告并罚款87.6万元,时任零售业务部总经理陈某、公司业务部总经理胡某分别被罚款2万元、1万元。
区域性及特色银行:信贷管理成重灾区
区域性银行与特色银行的处罚集中指向信贷业务管理薄弱环节,部分机构伴随员工行为管理问题。招商银行杭州分行因流动资金贷款与固定资产贷款“三查”不到位,被浙江金融监管局罚款300万元,吴瑛等7名相关责任人被给予警告。
浙江三家农村商业银行同步因信贷管理问题受罚。绍兴恒信农村商业银行因流动资金贷款与个人贷款管理不审慎导致资金被挪用,被罚款170万元,金雪峰等5名责任人被警告;上虞农村商业银行因贷款管理不审慎、贷前调查不尽职,被罚款120万元,朱伟太、钱江被警告;嵊州农村商业银行则因员工行为管理不到位、项目贷款管理不审慎,被罚款105万元,王小波、马蔚被警告。上海闵行上银村镇银行的违规情形更为严重,因流动资金贷款管理、个人贷款管理、押品估值管理均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被罚款120万元,时任市场二部负责人罗金被警告并罚款5万元。
作为数字银行代表的中信百信银行,此次因相关互联网贷款业务管理不审慎、监管数据报送不合规等,被罚款合计1120万元。监管处罚力度直指核心管理岗位,时任高级管理人员于晓红被取消任职资格5年,朱祎敏被给予警告。对此,中信百信银行回应称,处罚涉及2021年至2023年6月期间业务,目前已全面落实整改措施。
违法违规共性特征与监管导向解读
信贷管理仍是高频违规领域。从处罚事由看,信贷业务全流程管理漏洞成为各类银行的共性问题。招商银行杭州分行、上海闵行上银村镇银行等6家机构涉及信贷管理相关违规,占受罚机构总数的60%。其中,“贷款三查不到位”“贷前调查不尽职”“贷款管理不审慎导致资金被挪用”等问题最为突出,反映出部分银行在客户资质审核、资金流向监控、贷后管理跟进等关键环节存在明显短板。互联网贷款业务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放大了管理风险,邮储银行、中信百信银行均因该领域管理不审慎受罚,暴露出线上信贷模式下风险管控机制的适配性不足。
合规经营体系存在系统性缺陷。多家银行出现“多领域并发违规”现象,凸显合规管理体系的薄弱。中信银行、浙商银行均涉及7项违法违规行为,涵盖金融统计、账户管理、反假货币、征信管理、客户身份识别等多个基础业务领域。这类 “全面性违规” 并非单一环节的操作失误,而是合规文化建设滞后、内控流程执行不力、跨部门协同监督缺失等系统性问题的集中体现。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广发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等机构的合规、零售、公司等核心业务部门负责人均被追责,说明管理层对合规风险的重视程度与管控能力亟待提升。
监管 “严问责” 导向持续强化。此次处罚呈现“机构与个人同责、高层与基层并追”的鲜明特征。11家受罚机构中,有9家涉及对责任人员的处罚,累计处理29人,处罚形式包括警告、罚款、取消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等。从追责层级看,既有中信百信银行于晓红这样的高级管理人员,也有浙商银行孙某名、冯某等基层职员;从罚款金额看,个人罚款从1万元至17万元不等,取消任职资格的处罚则直接影响职业发展路径。这种 “全链条追责” 模式,打破了“只罚机构不罚个人”的惯性,彰显了监管层通过强化责任约束倒逼合规落实的决心。
金融统计与数据管理成监管新焦点。金融统计与数据相关违规在此次处罚中占比显著提升。国家开发银行、农发行新疆分行、中信银行等4家机构因违反金融统计相关规定受罚,中信百信银行因监管数据报送不合规被追责,处罚金额合计达1931.7万元。这一趋势与金融监管数字化转型进程相呼应,随着监管科技手段的广泛应用,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成为衡量金融机构经营合规性的重要标尺,数据治理能力不足的机构将面临更高监管压力。
行业启示与发展建议
此次集中处罚为金融行业敲响了合规警钟,也为后续风险防控与经营优化指明了方向。对金融机构而言,首先需重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针对“三查” 不到位等共性问题,建立全流程闭环管控机制,尤其要强化互联网贷款业务的线上风控模型迭代与资金流向穿透式监控。其次,应健全合规管理长效机制,打破部门壁垒,将合规要求嵌入业务流程各环节,通过常态化培训强化全员合规意识,避免“运动式整改”。
在责任落实层面,需完善“全员问责、分级负责”的追责机制,将合规绩效与绩效考核、职务晋升直接挂钩,形成“权责对等”的管理格局。针对数据管理短板,金融机构应加大科技投入,建立标准化数据治理体系,确保金融统计、监管报送等数据的真实准确,适配监管数字化升级需求。
从监管层面看,此次处罚既体现了“全覆盖、零容忍”的监管态度,也通过分类施策实现了精准监管——对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侧重多领域合规性监管,对区域性银行聚焦信贷核心风险,对数字银行强化互联网业务与数据监管。未来,监管部门或进一步深化“机构自查+科技监管+精准追责”的监管模式,推动金融行业从“被动合规”向“主动合规”转型。
总体而言,此次集中处罚是金融行业深化风险防控、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金融机构唯有以处罚为契机补齐管理短板,才能在严监管常态化背景下实现稳健经营,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