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基辅街头的梧桐叶在风里簌簌落下,顿涅茨克的炮声仍在远处轰鸣。然而在乌克兰内阁的会议桌前,最让人头疼的并不是前线的防线地图,而是一摞摞赤字堆成的预算报表。
曾经流传的一句话是“子弹比钱宝贵”,如今人们才明白,若没有能印出钱来买子弹的能力,战争就真成了空话。乌克兰打了这么多年,过去每年的财政收入大约60亿美元,勉强用来填这个 wars 的无底洞,顶住了“半壁江山”。但到了今年,连维持战争所需的基本支撑都显得力不从心。
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连1%都没怎么增长,厂房被炸、发电站被毁,税收和各项收入更是难以如期到帐,钱到底哪里去了,似乎都成了一个问号。明年的预算草案提出“收入要增长20%”,但前线在顿巴斯持续拉锯,现实和这张纸上的数字之间,像是画饼充饥。

基辅本来还想利用冻结在国外的俄方资产赚点利息,结果欧盟坚持“不能用于军事用途”,这让72亿美元的追加预算根本就没有着落。要么靠发债、靠印钞,但那样一来,格里夫纳会迅速贬值,物价会猛涨,超市里的面包也会卖得离谱贵。要么和特朗普谈条件,用资源换来武器,但对方却始终没有让步。
过去担心的是炮弹不够,现在却担心发不出工资。士兵没有津贴,谁还愿意继续冲在前线?更糟糕的是,外部的资金也出现了不确定性。北约本来承诺明年给予500亿美元的无偿援助,但乌克兰需要600亿美元,差距达到100亿美元,等于10万发炮弹的代价。
更令人头疼的是,特朗普把“无偿军援”改成“卖武器”模式:你要无人机?先给钱买东方组件的组装服务;你要坦克?要排队,钱到账后才能造。这等于让乌克兰花自己的钱,去买北约的“二手服务”,最终还得自己埋单。

欧洲方面,之前设立的“欧洲军购基金”只有20亿美元,钱就被卡在那儿了。德国要升级自己的战机,法国要补上海军的短板,但谁还愿意把多余的钱给乌克兰?美欧的军事援助也在收紧:原本每年约600亿美元的援助预算,如今美方直接停止,转而让欧盟扛起重担。欧盟明年要筹出约1200亿欧元来支援乌克兰,但欧盟委员会主席也承认财政已经到了极限。

基辅已经逐渐明白,这场战争并不是单纯比谁的导弹更准、谁的坦克更多,而是在比谁的钱包更厚、能坚持到最后。人们担心的并不是前线谁打得更狠,而是后方的工资能不能发得出、银行里的钱能不能继续印出来、外界的援助还能不能继续到位。
三条“钱袋子”现在都在漏。第一是自己的预算已经接近见底;第二是外部援助可能随时中断;第三是能抵押的俄资产也没有了明确的着落。简单说,这场冲突的最终结局,极可能不是某一方的军队在战场上获胜,而是某一方的财政表格先撑不住、先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