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中国创新药发展迎来多方机遇,创新药BD(商务拓展)交易正进入密集收获期。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上半年我国创新药对外授权交易总金额近660亿美元,超过2024年全年的519亿美元。BD的爆发已成为中国创新药业绩增长的一大“加速器”。
而在创新药回报体系中的支付端,也正经历一场深度变革。过去,创新药支付主要依赖基本医疗保险,形成了所谓的“单点医保”模式。然而,随着医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创新药械的不断涌现,单一的医保支付模式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
近年来,随着商保目录标准化建设、高价值药品支付突破、多元健康保险产品不断涌现,我国创新药支付正逐步转向“医保+商保+慈善+企业分担”的“多方共付”新格局。
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支付主体的多元化上,更体现在支付机制的复杂化上。目前,一个创新药械的支付可能涉及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援助、药企患者援助项目以及患者自付等多个渠道。这种多元支付机制虽然拓宽了资金来源,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不同支付渠道之间的规则差异、申请流程不统一、结算周期不一致等问题日益凸显。
值得注意的是,支付比例的提升并不等同于支付体验的优化。在实际落地过程中,患者仍面临诸多痛点:需要同时向多个机构申请支付、准备重复的申请材料、经历漫长的审核等待期、需要先行垫付巨额费用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创新药械的可及性,甚至可能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而创新药械,尤其是特殊药品,其支付和使用过程远比其他药品复杂。这类药品往往涉及院外配送、冷链物流、专业用药指导、用药随访等多个服务环节。支付仅是整个过程的第一步,能否实现药品安全、及时、合规地触达患者,并形成完整的用药闭环,才是衡量创新药械可及性的关键指标。
以肿瘤靶向药物为例,这类药物通常需要特殊的储存和运输条件,要求全程冷链配送;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专业的用药指导,确保患者正确使用;治疗后还需要定期随访,监测疗效和不良反应。
整个用药的流程涉及多个主体,包括医院、药店、配送企业、保险公司等,任何一个环节的衔接不畅都可能影响患者的治疗体验和效果。
在支付渠道碎片化与服务环节割裂的双重挑战下,传统的单点合作模式已难以满足对可及性需求。如何进行纵深补位?平台化解决方案正通过高效整合多方资源,将分散的支付规则、服务流程与数据标准统一至同一协作框架,以此来解决各主体协同壁垒高、患者多头跑的痛点,让多元支付机制真正转化为获益效率的提升。
如“上海保险码”数字保险平台,有效整合金融监管、政府部门、保险机构、要素市场等各方资源,可提供保险产品供需对接、保险理赔结算等功能,丰富商业健康保险产品供给,优化服务流程,还将探索形成“保险码-个账专区”产品大类匹配引擎,基于区块链技术构建“一码通赔”系统。
与此同时,各类行业级的解决方案正加速迭代、百花齐放。例如镁信健康推出的“一码直付”,不仅将商保直付网络拓展至全国三甲医院,更是将商业健康险、慈善援助及患者个人自付等多种支付方式整合于同一界面。患者只需一次申请,系统就能自动识别各类支付渠道的支付规则和比例,完成费用分摊和结算,从而极大地简化支付流程,减少患者垫付资金的压力,提升了结算效率和体验。
除此之外,一站式平台还将构建“药-险-患”闭环服务生态。在一码直付平台上,患者完成支付的同时,系统可基于患者用药需求,联动配送服务、输注预约、用药随访及健康管理等配套资源,提升用药依从性与保障获得感。
尽管多元支付机制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不同支付渠道之间的标准不统一,数据共享存在壁垒,这需要政府部门加强协调,推动标准制定和数据互通。其次,创新药械价格仍然偏高,需要通过谈判采购、风险分担等机制进一步降低价格。
随着政策的持续完善、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模式的持续创新,患者“好药可负担”、药企“创新有回报”、保司“发展可平衡”的各方的期待或将一一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