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福建舰的电磁弹射视频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时,华盛顿的智库专家们却在上演一场荒诞的双簧戏。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布莱恩·哈特刚刚强调中国的航母取得了重大突破,然而,美媒却又发文宣称,在现代战争中,航母不过是靶子。这种前后矛盾的言论,像极了当年炒作中国威胁论与中国崩溃论时的组合手法。
仔细分析美方言论的微妙之处:CSIS专家强调福建舰能够部署到第二岛链时,却故意忽视了美国海军11艘航母常年在三大洋执行任务的事实。而当中国的军迷在讨论电磁弹射技术时,西方媒体立即把话题引导到中国意图挑战海洋霸权上。这种双重标准在航母话题上尤为明显——美国海军学会的报告显示,美军现有航母的随时部署率不足30%,但却没有人质疑它们的存在价值。

中国网友的讨论则截然不同。一位知乎上的高赞回答,详细量化了福建舰的进步:电磁弹射技术使得福建舰的日均起降架次提升至300架次,但也指出了与福特级航母330架次之间的差距。这种既肯定福建舰的进步,又理性地承认核动力系统上的差距的态度,显然与美方的非黑即白的叙事形成了鲜明对比。
值得注意的是,当福建舰展示歼-15T弹射起飞时,西方媒体专注于舰载机未挂载武器这一细节,然而却故意忽略了自家福特级航母至今仍在调试电磁弹射器的事实。美方选择用显微镜审视中国,而对美国的情况则用滤镜处理,这种报道方式暴露了更深层的焦虑——如同南洋理工大学的专家柯林·科赫所说,福建舰搭载的空警-600预警机,意味着中国首次拥有了完整的航母作战体系。
五角大楼在其2023年发布的《中国军力报告》中,表达的观点自相矛盾,堪称经典:第78页警告称,中国的航母将改变西太平洋的力量格局,而在第203页又断言,航母在导弹时代的生存能力存在疑问。这种逻辑自圆其说的恐吓话术,实际上是为了维护其海军预算的正当性。毕竟当美军的能战航母数量只剩下两艘时,渲染中国航母的威胁,就成为了争取拨款的最佳理由。
德国的防务分析师亚历克斯·拉克对这个现象做出了深入观察:对于中国来说,航母主要是防御性力量,而对于美国来说,航母则是全球干预工具。这一点在南海局势中尤为明显——当福建舰与山东舰双航母同时部署时,西方媒体立刻炒作这一事件为区域威慑,然而却从不提美军的卡尔·文森号和里根号常年在亚太地区巡航的事实。
在CSIS报告中强调中国快速追赶航母技术的同时,美国海军学会却曝出了更尴尬的现实:尼米兹级航母的平均维修周期已经延长到6年,比它们的建造周期还要长。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美媒对福建舰入列如此敏感——随着中国建立起航母的维修-待命-部署的轮换节奏,美军的11艘航母的纸面优势正在迅速消失。

这场认知战争的荒诞高潮,是某些美媒专栏作家在同一篇文章中提出的两个完全矛盾的观点:一开始说中国的航母不值一提,结尾却又警告称必须增加航母以应对中国的挑战。这种前后不一致的言论,就像当年西方在苏联解体前炒作“北极熊威胁论”与“北极熊纸老虎论”的双重标准。
当中国军迷认真分析福建舰的吨位和舰载机组合时,西方的智库却忙着修改他们的评估标准。去年,CSIS还将航母数量作为衡量海军实力的核心指标,而今年却突然增加了海外基地数量作为新标准。这种“移动球门”的评判方式,暴露了背后真正的较量——这不仅是航母数量的竞争,更是话语权的争夺。
福建舰甲板上三条电磁弹射轨道的存在,或许比任何外交辞令都更加清晰地宣告:中国正在打破的不仅仅是技术垄断,更是在挑战西方长期占据的海洋话语权。正如一位网友的评论所言:“当我们讨论弹射效率时,他们却在讨论航母是否该存在——这大概就是代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