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四季度以来,A股银行板块持续回暖。
11月21日,银行板块登上同花顺行业板块热榜第一。在个股方面,上午盘中,中国银行上涨1.44%,南京银行上涨1.06%。截至收盘,银行板块跌1.65%,中国银行涨0.80%,南京银行涨0.53%。
△图片截自同花顺App。
今年下半年以来,机构对上市银行经营状况的关注度也持续走高。Wind数据显示,7月1日至11月14日,共有23家上市银行被891家机构调研,合计调研次数达到139次。调研焦点主要指向净息差的阶段性走势、资产质量变化、非息收入结构优化等关键经营指标。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分析, 银行板块今年整体走势强劲,带动机构调研热度持续升温。当前银行股估值偏低、分红水平较高,与偏好稳健收益的资金需求高度匹配。同时,板块基本面表现稳健,多家银行盈利保持增长,股价纷纷刷新阶段高点,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机构关注度的进一步提升。
在消息面上,随着银行存款利率进入“1时代” 【此前报道:】,银行理财市场备受投资者的关注。
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近期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季度报告(2025年三季度)》显示, 我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延续稳健增长。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末,全市场共存续产品4.39万只,同比增加10.01%;存续规模32.13万亿元,同比增加9.42%。其中,理财公司理财产品存续规模占全市场的比例达到91.13%。
从产品类型结构来看,固定收益类产品占市场主导地位。截至第三季度末,固定收益类产品存续规模为31.21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的比例达97.14%,较去年同期增加0.05个百分点;混合类产品存续规模为0.83万亿元,占比为2.58%,较去年同期增加0.03个百分点;权益类产品和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的存续规模相对较小,分别为0.07万亿元和0.02万亿元。
此外,据普益标准最新数据,上周(11月10日至16日),全市场新发银行理财产品共计573款,较前一周增加41款。在产品类型方面,开放式产品新发166款,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2.02%,较前一周上涨0.08个百分点;封闭式产品新发407款,平均业绩比较基准达2.38%,较前一周微升0.02个百分点,两类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均呈现小幅向上态势。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吴丹认为,当前银行理财规模实现稳健增长主要受两大因素驱动:一方面,在存款利率持续下行的背景下,传统储蓄的吸引力下降,理财产品凭借其相对收益优势成为重要的替代选择,推动资金从储蓄向理财市场转移;另一方面,理财子公司主动加大产品创新与营销力度,精准推出了符合投资者需求的理财产品,成功承接了从银行体系流出的资金。
对于此次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与平均业绩比较基准同步回升的原因,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高政扬认为,其一,存款利率持续下行,叠加部分高息存款到期后,居民存在资金再配置需求,双重动力共同推动新发理财产品规模增长;其二,当前资产端收益仍受压制,短期内资金需求有所提升,机构为吸引资金,选择上调产品业绩比较基准。
对于接下来银行理财规模走势,业内人士普遍持乐观态度。高政扬表示,预计银行理财发行规模将保持温和增长态势:一方面,存款利率下行叠加前期高息存款陆续到期,居民资产配置需求持续释放,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优势有望进一步吸引资金流入;另一方面,随着权益市场逐步回暖,“固收+”类产品的发行规模或将逐步增加。值得关注的是,纯固收类产品受宏观利率环境及资产端收益率结构性压制的影响,后续整体收益率预计仍呈下行趋势,而权益市场的回暖恰好能为“固收+”类产品提供收益增厚空间,助力平衡产品整体收益水平。
为实现规模扩张与收益稳健的平衡,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理财子公司需从两方面发力:在资产配置上,巩固固收资产“压舱石”作用,同时提升多元化水平,加强多资产、多策略运用以获取长期稳定回报;在产品设计上,注重精细化与客户适配性,为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提供差异化选择。此外,加强投资者教育和陪伴,帮助其理性看待收益波动、建立合理预期,对行业长期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杨海平建议,理财子公司应重点推进四方面工作:其一,基于自身实际以及机制优势,加快推进投研体系的升级,特别是面向更大范围的市场和更加多元化的资产,提升投研能力;其二,基于投研能力升级,稳妥推进产品创新能力提升;其三,随着AI+行动计划的实施,稳妥推进数字化运营与管理能力;其四,继续强化全方位风险防控与管理能力。
(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来源丨中国商报微信综合自经济日报、北京青年网、第一财经等
封面丨CNSPHOTO
责编丨王彤旭 白雅琦 付颢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