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韩国政坛经历了重大变动。前总统尹锡悦因卷入多起争议性事件而被弹劾,给了民主党领袖李在明抓住政治机会的契机。在6月3日的提前大选中,李在明获得胜利,并在次日正式宣誓就职,开启新一届政府。就在李在明刚上台不久,美国方面也发生了政治大事件——特朗普在2024年总统选举中胜出,并于2025年1月宣誓就职,重返白宫。 特朗普再次上台后,延续了他的美国优先政策,对盟友采取强硬态度,尤其在贸易关税方面。韩国出口高度依赖美国市场,特朗普上任后,对韩国的汽车和半导体等关键产业产品加征高额关税,给这些行业带来了明显冲击。现代、起亚等汽车企业因此面临较大经营压力,出口业务受到影响。

到了7月底,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宣布,美国与韩国达成了一项贸易框架协议。根据协议,韩国承诺向美国项目投入3500亿美元,而这些项目的挑选权要由特朗普亲自决定。此外,韩国还需购买价值1000亿美元的美国液化天然气,美国则将对韩国产品关税降至15%,而韩国对美国产品实行零关税,并完全开放市场。这一消息一经公布,立即在韩国国内引发热议。李在明政府尚未确认协议的具体内容,只表示还在讨论细节,因为目前仅是框架共识,正式协议尚未落地。 李在明上台后,强调国家利益优先,不希望被美国牵着走。他在9月中旬的记者会上明确表示,如果协议对韩国不利,就不会签署。这番表态相当直白,实际上是在公开向美国示警。

根据韩方规划,3500亿美元投资计划中,直接投资占不到三成,其余部分以贷款担保形式投入半导体、造船、核电等合作领域。然而,美国坚持要主导项目挑选,并希望套用美日协议中的利润分配模式:先平分投资,待韩国收回本金后,美国可拿九成利润。这一条款让韩方极为不满。总统室政策室长金容范公开指出,日本的货币互换机制和储备货币地位不同,韩国经济规模较小,外汇环境不佳,如果照搬此模式,将可能引发严重问题。 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态度强硬,表示要么签协议,要么继续承受高关税,不会再让步。特朗普也亲自要求,韩国至少要分期投入2000亿美元,每年不超过200亿美元。9月27日,韩国国家安全顾问魏圣洛直言,韩国无法一次性支付3500亿美元现金。

韩国经济本就承受较大压力,通胀居高不下,企业负债沉重,外汇储备需要保留以防风险。如果强行投入巨额资金,可能引发金融危机。李在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需要美韩货币互换协议来缓冲潜在风险,否则韩国经济难以承受如此压力。 此事还涉及美日协议的比较。美国此前已与日本签署类似交易,日本汽车关税从27.5%降至15%,而韩国则仍为25%。现代、起亚与丰田、本田在美国市场直接竞争,关税差异导致韩国汽车价格竞争力下降。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表示,已关注美日动向,但强调核心利益不容妥协。

韩国媒体批评美国制造业成本比韩国高30%,产业链条分散,靠强权逼迫盟友投资不可行。舆论普遍对美国的强硬态度表示不满,认为其在欺负小弟。 谈判过程跌宕起伏。8月至10月,双方代表在华盛顿和首尔频繁会晤,韩方反对美方借首脑会晤施压,一度险些影响领导人会面。电话会议中气氛紧张,韩方高层强调,企业投资是为了盈利,不是无偿捐赠,政府不会强迫企业承担损失。10月下旬,特朗普访问韩国,李在明与其进行了多轮会谈。特朗普表示协议几乎敲定,但尚未签署。

10月28日,政客网报道,谈判陷入现金投资问题的僵局,李在明坚持抵制特朗普的要求。10月29日,特朗普称协议基本定稿,但韩国发言人表示首脑会谈未达成共识。韩国媒体《中央日报》报道,李在明坚持后,美国有所让步,但具体细节未公开。 11月2日,亚太经贸合作组织会议上,李在明作为东道主指出,美中紧张局势使韩国处于两难境地,但未提及协议进展。白宫随后下达行政命令,监督韩国履行承诺,但韩国强调目前仅为口头讨论,并无书面协议。 至今,协议仍悬而未决。韩国汽车业面临巨大压力,销量下滑,半导体市场份额下降,船舶订单流失,核电合作停滞。韩国股指一度大幅下跌,投资者担心贸易战进一步升级。李在明政府立场坚定,短期内协议难以签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