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币是国家或地区正式发行的货币。钱币包括主币和辅币,以及货币文化的衍生物。中国古代钱币萌芽于夏代,起源于殷商,发展于东周,统一于嬴秦。古代铸造钱币方法比较粗放,原始的钱币与工具钱同形状,后来逐渐脱离,具有自己的特点。
日本的货币的源流是来自中国古代的圆形方孔钱。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北部。开始使用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公元前221年青铜制)。这也形成了中国货币的形状。到汉朝统一中国时也继续使用这种形状的货币。汉武帝铸造的「五铢钱」(公元前2世纪)青铜制成为中国以后铸钱的标准。「五铢钱」这种货币的形态在以后在东亚各地域广泛的传播开了。在中国唐代日本的律令政府积极的采用唐朝的文化制度。货币也是使用的唐朝的「开元通宝」铜制同时开始发行「和同开珎」(日本奈良于708年银铸)。当时的日本人对货币还不是很熟识。朝廷开始强制使用货币,而把货币储蓄与官位联系起来的这种方法,也起到了促进货币在日本流通的作用。
明治元年,日本由香港购得全套铸币机器(英国人的机器,1866至1868年曾在香港铸造过香港第一套货币),在大阪成立国家造币厂。明治三年,造币厂落成,马上开铸银圆,大小币值分为5钱、10钱、20钱、50钱、1圆5种,将“圆”定为日本的本位货币,即实行银本位制度。于是明治八年,日本又铸造了贸易银。
明治三年开始,日本维新政府为适应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开展对外经济和商品贸易的需要,始铸面值为“一圆”的贸易银元,历时45年,直到大正三年(1914年)止,累计铸造贸易银元约两亿枚,日本贸易银元共有三种版式,但是以明治三年到明治三十年的银元最好,成色96.3%--98%,所以这个时间段的钱币现在价格最高,一般都是数十万到百万,其他时期的钱币开始大量发行,成色已经达不到以前的要求。当时铸造最多的版式就是明治七年铸造的贸易银元,最少是明治三年,四年,八年,十一年。
艺术点评:
此藏品正面以“一圆”为核心文字,字体端庄规整,体现传统东方审美。环绕的花环装饰细腻写实,叶片、花朵形态自然,富有生机,底部蝴蝶结增添精致感,整体布局对称均衡,展现古典和谐之美。钱币反面龙纹是视觉焦点,龙身矫健,鳞片、龙须等细节精致入微,彰显威严霸气。龙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权威、吉祥,其动态塑造充满力量感。周边日文环绕,与龙纹形成中西文化元素交融,文字排版规整,增强图案秩序感 。钱币采用浮雕工艺,文字与图案有明显凸起,有较强立体感。虽历经岁月,表面磨损但仍保留清晰轮廓,展现当时较高铸造工艺水平。材质色泽呈现出银质特有的古朴质感,氧化痕迹自然,为其增添历史厚重韵味,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和文化艺术欣赏价值!
以上全部内容为平台主观观点摘录或原创文化广告包装,不代表任何藏品实际价值与真伪鉴定,藏友自行看待与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