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频繁的大规模不良资产处置背后,是中银消金资产质量持续恶化、业绩大幅下滑的现实困境。公司正从曾经的“吸金王”逐步滑向“亏损王”的尴尬位置。不良贷款的快速攀升已严重侵蚀净利润,形成“风控失效-坏账堆积-处置乏力”的恶性循环。
5月19日,中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银消金")在银登网集中披露了多达20期个人不良贷款转让公告。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尚未过半,中银消金已累计在银登网披露35期个人不良贷款转让项目,这一数量不仅超过2024年同期水平,也位居同行业前列。
事实上,在2024年消费金融行业不良贷款转让排行榜上,中银消金以转让期数最多、金额最大位居榜首。全年累计挂牌转让个人不良贷款项目83期,未偿还本息总额超过百亿元,几乎占据银登网消费金融公司不良贷款转让数量和金额的“半壁江山”。进入2025年,公司转让不良资产的节奏进一步加快,折射出其加速不良资产出表的决心以及经营策略的显著调整。
然而,频繁的大规模不良资产处置背后,是中银消金资产质量持续恶化、业绩大幅下滑的现实困境。公司正从曾经的“吸金王”逐步滑向“亏损王”的尴尬位置。不良贷款的快速攀升已严重侵蚀净利润,形成“风控失效-坏账堆积-处置乏力”的恶性循环。
94.84%为原告诉讼,靠法院“收债”成常规操作
中银消金成立于2010年6月,是全国第三家、上海首家挂牌的消费金融公司,注册资本15.14亿元。股权结构方面,中国银行持股42.80%,并通过中银卡司间接持有13.23%,合计持股56.03%,为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其他股东还包括百联集团(持股22.08%)、陆金发展(13.44%)、博德创新(5.81%)和红杉盛远(2.64%)。
公司业务以线上信用贷款为主,广泛与互联网平台合作,主要产品包括“中银消费钱包”“好客贷”等合营及自营消费信贷产品。这种高度依赖线上流量平台的业务模式,在带来用户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埋下了风控体系薄弱的隐患。
此次挂牌的20期不良贷款项目,未偿还本息合计达19.04亿元,借款人逾期天数从94天至1840天不等,年龄集中在35至50岁之间,地域涵盖安徽、广东、贵州、河北、河南、湖北、江苏、江西、辽宁、吉林、内蒙古、四川、浙江及重庆等地。贷款五级分类主要集中在次级和损失类,拍卖起始价普遍不足未偿本息总额的一成,公司几乎无望收回本金。
图片来源:公司公告
为加快不良资产出清,中银消金一方面加大集中挂牌转让力度,另一方面通过提起诉讼及委托第三方催收等方式追讨欠款。截至目前,公司涉及的司法案件多达123,207起,其中94.84%为原告诉讼,且63.84%为金融借款合同纠纷,诉讼地域覆盖广州、营口、上海等全国多个地区,显示出不良资产回收压力之重。
图片来源:天眼查
与此同时,公司亦面临来自消费者的广泛投诉。据黑猫投诉平台数据显示,“新易贷”单一产品的累计投诉量高达4236条,问题主要集中在暴力催收、频繁骚扰以及威胁恐吓等方面。事实上,中银消金早在2024年12月25日便因投诉处理不力、合作机构管理失责及催收行为不当,被监管部门处以90万元罚款,并对两名相关责任人予以警告处分。
图片来源:黑猫投诉平台
2024净利仅0.6亿,信用减值成业绩“黑洞”
在不良资产加速堆积、合规问题频发的背景下,中银消费金融正陷入“资产规模持续扩张、经营业绩却持续下滑”的结构性困局。
资产端方面,2021年至2024年,公司总资产从544.71亿元增长至796.70亿元,复合增长率达13.53%;同期,发放贷款及垫款从482.28亿元增长至734.14亿元,复合增长率15.07%。然而,与资产扩张相伴的,并非盈利能力的同步增长。
数据来源:Wind
从财务数据来看,2021至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53.45亿元、67.58亿元、78.56亿元和75.47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24.02%、26.42%、16.26%和-3.94%;净利润则从8.53亿元下降至0.6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84.73%、-25.97%、-14.93%和-88.92%。自2022年起,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同比增速形成巨大“剪刀差”,利润质量不断恶化。
数据来源:Wind
造成业绩下滑的关键在于信用减值损失的激增。公司在资产端的激进扩张已逐步演变为风险积聚,且风控体系未能有效应对业务下沉带来的信用风险。2024年,信用减值损失高达62.93亿元,占全年营业收入的83.38%。而这一数据增长的背后,是不良贷款余额与不良率的双双上升:2021年至2023年,不良贷款余额由15.42亿元增至24.95亿元,不良率从2.94%升至3.47%。
数据来源:Wind
目前,中银消金已深陷“前端获客下沉 → 不良生成加速 → 中端处置乏力 → 末端利润被侵蚀 → 继续激进获客”的恶性循环。在此背景下,管理层于2024年4月和5月进行了重大调整——高维斌与陈小琳分别出任董事长与总经理。此轮人事更替,或成为公司加速清理不良资产、重塑经营战略的转折点,也折射出其试图通过管理机制变革来应对当前困境的迫切意图。
在互联网科技企业加速布局消费金融、传统银行加快转型步伐、行业监管持续趋严的多重压力下,中银消金正面临更为严峻的外部竞争环境。加快不良资产出清、修复风控体系、推动业务结构转型,已成为其无法回避的现实课题。至于新管理团队能否打破“规模扩张—风险激增—利润下滑”的循环,重建稳健发展的基本面,仍有待市场和时间的进一步检验。
作者 | 姚文溪
编辑 | 吴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