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们,最近银行二季报扎堆出炉,表面上波澜不惊,实则暗藏玄机!我郑重研究了30家银行的财报,发现这三类银行可能要起飞,错过拍大腿!尤其是有一家城商行,二季度净利润暴增16%,连瑞银都在抄底这类资产——这可不是我瞎说,数据全在财报里藏着呢!
第一类:净利润逆势增长的「硬核玩家」
今年上半年,A股上市银行净利润同比转正增长0.4%,虽然收入端被降息压得喘不过气,但成本端「抠门」出奇迹!银行通过压降高息存款、减少手工补息,硬生生把利润「省」回来了。比如浦发银行,二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16%,靠的就是把负债成本压到了1.39%,比去年少付了20亿利息。更绝的是瑞银,全球财富管理业务净赚24亿美元,客户资产规模暴增到6.6万亿美元,连巴菲特都在偷偷加仓这类「躺着赚钱」的银行。
第二类:不良率「跳水」的「扫地僧」
最近有个反常现象:银行净息差(1.42%)竟然低于不良率(1.49%),相当于卖一碗牛肉面的利润还不够赔碗钱。但有一类银行偷偷逆袭了!15家国股行里,12家对公不良率改善,尤其是地产链相关贷款,随着保交楼推进,坏账率下降了0.3个百分点。比如招商银行,不良率降到0.94%,拨备覆盖率410%,这意味着每100块坏账有410块准备金兜底,比保险还保险。这类「资产质量优等生」,接下来可能迎来估值修复。
第三类:中间业务「闷声发大财」的「隐藏王者」
银行现在都学精了,不靠放贷也能赚大钱!常熟农商行二季度理财手续费收入暴涨39%,宁波银行代销基金收入翻倍,连卖保险都能多赚27%。更狠的是科技贷款,截至6月末余额44.1万亿,利率比普通贷款低0.32个百分点,既能响应政策又能赚口碑。最绝的是数字化转型,某城商行用AI搞定80%标准化业务,办贷款从15天缩到3天,人力成本砍了60%。这类「科技+财富」双轮驱动的银行,未来三年利润增速可能领跑行业。
风险提示:
但兄弟们,银行股不是保险箱。欧盟刚对俄铝加税12%,可能拖累全球供应链;国内部分城商行还在为房地产坏账头疼,某股份行对公地产不良率偷偷涨到了5.8%。还有,央行8月突然收回1.6万亿流动性,债券市场「滚隔夜」的资金要小心了。
兄弟们,银行股现在就像被低估的金矿,关键看三点:净利润增速、不良率拐点、财富管理规模。跟着帮主,重点盯紧两类银行:一是不良率连续三个季度下降的「资产质量改善型」,二是理财收入占比超20%的「财富管理龙头」。记住,中长线投资别追热点,就像瑞银押注全球财富管理一样,耐心等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