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兵
近期,黄金又一次站上了舆论的风口。数据显示,现货金价突破每盎司4000美元关口,刷新历史纪录,年内累计涨幅超过50%。从券商研报到社交平台,一股“金色狂欢”蔓延开来:金价涨、黄金股涨、金饰也涨,仿佛一场全民“淘金热”正在上演。面对这股热浪,普通投资者应如何理性看待金价上涨和市场波动?
黄金的强势,源于宏观环境的改变。过去一年里,美国政府债务规模屡创新高,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美元信用的裂痕被不断放大。全球金融体系的支撑力量在减弱,市场自然寻找新的“硬锚”,在这种不确定性下,黄金成了投资者的“避风港”。从这个意义上看,金价上涨,不只是情绪炒作,更是美元体系信任危机的表现。
央行的持续买入也强化了这一趋势。国家外汇管理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9月末我国黄金储备为7406万盎司,环比增加4万盎司,为我国央行连续第11个月增持黄金。此外,俄罗斯、印度、土耳其等国也在增加黄金配置。高盛最新报告预计,未来两年,各国央行仍将维持较高的净购金量,以实现储备结构的多元化。
不过,金价大涨背后,也潜藏着投资风险。10月9日,沪金主力合约一度突破每克900元,品牌金饰价格更是逼近每克1200元。当普通消费者在柜台前犹豫“要不要买点金子压箱底”时,资本市场的资金也在高位徘徊。短期看,金价的涨幅已经充分反映了市场对“弱美元”“降息预期”“避险情绪”等利好因素的定价。若未来宏观数据好转或地缘风险缓和,金价不排除出现阶段性回调的可能。历史上,2011年金价见顶后曾连续四年下跌,跌幅近一半,这足以提醒投资者:黄金避险,从来不是无风险的庇护。
更现实的原因是,黄金并非能直接带来现金流的资产,它的保值功能,建立在价格维持在高位的基础上。一旦波动剧烈,持有者可能既赚不到利息,又承担浮亏。而真正理性的做法,是将黄金纳入资产组合的长期配置,而非短线投机的工具。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实物金饰更适合收藏或馈赠,不适合频繁交易;ETF、纸黄金等流动性强、门槛低的金融产品,更便于分散风险。
当前,全球去美元化趋势仍在延续,主权债务压力未减,地缘冲突频发,黄金的战略地位似乎不会轻易动摇。但从市场反应看,短期价格波动难以预料。此时若盲目追高,必将大大增加投资风险。
当所有人都在谈论黄金时,冷静往往比热情更有价值。黄金值得拥有,但不值得冲动。那些真正懂得投资的人,不仅知道何时出手,更知道何时停手。
上一篇:黄金跳水!国际原油大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