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一女子在银行买了几根金条,看金价上涨,就拿了一根去银行兑换,没想到,工作人员查看后却告知这是假的,女子质疑:金条是我在你们银行买的,你现在告诉我是假的?随即选择报警,警方介入后发现银行的金条是真的,问题出在了女子的闺蜜身上,网友:防火防盗防闺蜜!
一根金条,竟然能同时拥有两个身份,这事儿听着就玄乎,却在重庆石柱县真实上演了。
在银行的电脑系统里,它的编码对得上,记录也清清楚楚,是三年前卖出的正品无疑。
可一回到主人覃女士卧室的保险柜里,它却变成了另一副模样。
这背后的蹊跷之处,根本不是什么技术故障,而是一场早有预谋的背叛行径。
事情的起因很简单。
最近金价不错,35岁的个体户覃女士,盘算着把手里一根50克重的金条变现。
她家境不错,对三年前的这笔投资印象深刻。
踏入银行大厅,后续的各项办理流程都推进得格外顺畅,全程没遇到任何阻滞。
经柜员扫码录入,系统刹那间完成信息核验,确认结果清晰展现:编码准确无误,此乃本行所售金条。
覃女士拿着当年的购买凭证,心里很踏实。
但任谁都没预料到,剧情的反转会来得如此猝不及防。
银行启动了更专业的仪器进行深度检测。
经过 X 射线荧光光谱仪的检测,金条的伪装被彻底戳穿 —— 它的内核其实是铜合金,黄金含量居然仅占 3%!这下大厅里可就热闹了,银行认定金条是假,覃女士则坚称从没离手,双方争执不下,引来了不少人围观。
覃女士越琢磨越觉得窝火,怒火中烧的她当场就拨打了报警电话。
警察来了,第一个调查对象自然是银行。
但翻遍了当年的销售录像和所有记录,银行的操作流程找不出一丝漏洞,嫌疑很快就排除了。
这就奇怪了,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视线,转向了那只完好无损的保险柜。
既然没有被强行撬开,那很可能就是“家贼”所为。
沟通交流间,覃女士随口提起,自己有个相识八年的闺蜜,名叫黄某。
鉴于黄某家中突遭变故、生计维艰,覃女士心怀善意,收留黄某于自家借住。这份善举持续之久,竟达三年时光。
覃女士对这个闺蜜是真没话说,当亲妹妹一样,不仅免了房租,还时常帮衬她的开销。
正是这份毫无保留的信任,让她在安全上松了心。
她偶尔出门买个菜、倒个垃圾,随手就关上了卧室门,却总忘了给保险柜上锁。
这个看似无足轻重的疏漏,却成了贪念悄然滋生的温床。
2024年初,黄某就曾趁机偷走一条价值三千元的金手链变卖,见覃女士毫无察觉,她的胆子便愈发大了。
今年 6 月,覃女士外出旅游,家中暂时无人看管,黄某趁机作祟,上演了这么一出 “偷梁换柱” 的戏码。
第一步,她花 800 元从网上订购了一根高仿金条 —— 仿品的外观、重量和真品别无二致,银行标志与专属编码更是用激光技术刻得丝毫不差,肉眼完全看不出破绽。
紧接着,她就用这根高仿假金条,换走了保险柜里的真品金条,之后以近 25 万元的价格卖给了黄金回收店。
算上之前偷盗的其他首饰,她总共非法获利近30万元,这些钱被她用于还债、赌博和肆意挥霍。
黄某的计划虽然在私密空间里执行得天衣无缝,却在公共网络和商业世界里留下了抹不掉的痕迹。
警方展开网络侦查后,没费多少周折,就精准锁定了她购买高仿金条的网购记录。
可她没料到,黄金回收店的交易监控录像和留存凭证,最终成了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
监控完整且清晰地记录了黄某销赃的全过程,记录明确显示,她售出的金条编码,与覃女士保险柜中那根假金条的编码分毫不差、完全吻合。
到这时,完整闭环的证据链已然构建完成,案件真相清晰明了。
面对铁证,黄某无话可说,最终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这根“镀金”的金条,最终也成了那段“镀金”友谊的缩影,外表看起来真诚无比,内里却早已腐朽变质。
信息来源 :国际珠宝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