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深水财经社 肖瑟
首届苏超的终场哨声虽然已经远去,但是苏超带来的体育经济引力波仍然在持续传播。
11月4日,江苏省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加快发展赛事经济提振体育休闲消费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文件立足江苏实际,提出5方面17条具体任务措施,涵盖丰富高质量体育赛事供给、激发体育赛事消费潜力、完善赛事经济产业链条、夯实赛事经济发展基础、强化赛事经济要素支撑等关键领域,为全省赛事经济发展构建起全方位的政策保障体系。
作为全国系统重要性银行,同时也是江苏本土城商行,江苏银行在本省体育产业和体育经济的发展上从未缺席,从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到南京半程马拉松,从各地体育场馆建设,到省内体育用品企业,处处能看到江苏银行的身影。
体育生态其实本身是产业链的聚合,有了《意见》的顶层设计,江苏银行参与赛事经济也有了更细清晰的发展路径。

在现代产业体系中,体育产业兼具公益性与经营性双重属性,其发展离不开市场活力的激发,更需要政府政策的科学引导与精准扶持。政策与体育产业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管理与被管理”,而是一种“领航与协同”的共生关系。
早在2022年1月,江苏省体育局、省发改委便联合印发《江苏省“十四五”体育产业发展规划》,为全省体育产业发展定下清晰目标。到2025年,全省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7200亿元,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2%以上,城乡居民体育消费总规模超过3000亿元,人均体育消费达到3500元。这一系列量化指标的提出,为市场主体注入了强烈信心。
随着体育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政策支持也在持续加码。11月4日,印发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发挥体育赛事综合效应,有力提振我省体育休闲消费,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这份新鲜出炉的政策文件,从赛事供给、消费激发、产业链完善等多个维度,构建起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我们认为,构建完善的产业生态,是体育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所在,而政策则是生态构建的“粘合剂”与“催化剂”。体育产业的乘数效应能否充分释放,关键在于能否形成“赛事带动消费、消费激活产业、产业支撑赛事”的产业生态。
在赛事供给方面,江苏已经打造成了“金字塔式”赛事体系,形成了“一城市多品牌,一县区一特色”的赛事格局,让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体育需求都能得到满足。
体育生态的聚合,不仅仅是赛事门票本身,还涉及到体育用品、赛事服务、赛场建设维保、人才培养、医护健保等链条,所以体育赛事经济是一定庞大的产业,在市场化运作之下,会催生大量的产业需求和金融需求。
在金融支持方面,一方面是政府的财政支持,从省级到市县财政,通过奖补、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特色赛事举办和体育企业转型。
在融资层面,体育产业尤其是中小微体育企业,长期面临融资难、融资贵、要素获取能力弱等问题。赛事运营企业前期资金投入大、回款周期长,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升级转型需要大额资本,体育场馆建设则面临土地与资金双重压力。
这些问题单靠财政力量难以解决,必须通过金融机构的深度参与进行破解。
体育赛事的乘数效应、融合效应和带动效应的持续释放,离不开政策的科学引领与金融的有力支撑。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意见》中明确提到了金融服务在赛事运营、体育企业发展、场馆建设等赛事经济全链条中的作用。
江苏银行是扎根江苏的法人银行,也是全球百强银行,一直是江苏实现体育产业总目标的深度参与者。
为了积极响应省政府的《意见》要求,江苏银行将金融服务深度嵌入赛事运营、体育企业发展、场馆建设等赛事经济全链条,参与到江苏构建“赛事+制造+消费+文旅”的产业生态中,让赛事经济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实际上除了苏超之外,近年来江苏银行一直是省内大型体育赛事最热衷的合作伙伴,先后冠名赞助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南京半程马拉松、江苏足球发展重点城市对抗赛等一系列文体盛会。
体育赛事的不确定性、体育企业轻资产属性强、抵押物不足等特点,让很多金融机构往往望而却步。
这次江苏省政府《意见》中明确提出要“适时推出‘苏体贷’专项金融产品”,鼓励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为体育企业增信,这一政策导向直接推动了金融资源向体育产业倾斜。
从公开资料来看,江苏银行的体育金融服务一直持续不断,不仅打造了一系列的专属“体育金融”服务方案,还精准破解了诸多产业融资痛点。
作为多项文体盛会的冠名赞助商,江苏银行也为赛事进行全方位宣传和引流,提升了赛事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意见》指出,要“打造‘一城市多品牌,一县区一特色’的赛事格局”。江苏银行的金融服务正精准契合这一要求,既支持国际高端赛事落地,也助力地方特色赛事培育,让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体育赛事在金融支持下蓬勃发展,为赛事经济注入持续活力。
江苏银行对于省内文体产业的支持是有真实数据支持的。据了解,近年来,江苏银行已为体育相关产业提供约405亿元授信支持。
他们通过将金融服务渗透至赛事运营、体育休闲消费与体育用品制造等多维环节,着力构建“金融+体育+消费”的生态模式,成为落实省政府赛事经济政策的金融主力。
再说说体育用品制造业,这业是赛事经济的核心支撑产业。而江苏的体育产业链齐全,在很多地方都形成了细分的产业集聚区,像邳州市的军霞体育产业园,扬州市江都区的体育器材之乡、常州的江南环球港体育服务综合体等等。
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8日,江苏省体育相关企业现存量达70.52万家。但是江苏的体育产业个体体量普遍不大,主要以中小微企业为主,这些企业都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江苏银行围绕体育用品制造企业的研发、生产、扩产、出海等全生命周期需求,银行依托“专精特新贷”“科创e贷”“设备更新贷”等专属信贷产品,精准破解企业融资难题,助力企业强链补链延链。
在“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方面,无锡某体育器材有限公司的成长颇具代表性。
作为专注于击剑器材制造的“专精特新”企业,该公司是国际剑联官方合作伙伴,产品远销多个国家和地区,还曾参与2022年东京奥运会击剑比赛裁判器供应。
为支持企业实现“制造+培训+器材销售”一体化运营,江苏银行作为其最大授信合作银行,提供了总额2700万元的集团授信,用于日常经营周转,同时配套“财资管家”“外汇管家”等服务,协助企业实现多地区资金统一管理和便捷结汇。
盐城某运动用品有限公司作为跨国集团在国内的重要生产基地,产品远销130多个国家和地区。自2018年建立合作以来,江苏银行针对其进出口业务特点,提供了5000万元综合授信额度,灵活配套银行承兑汇票、国际进口信用证、出口商业发票贴现等产品,近一年来助力企业完成跨境人民币收款约1.41亿元。
此外,银行还为集团旗下三家国内生产基地累计提供3.4亿元授信支持,全面助力集团产能优化与国际市场拓展。

面对企业扩产升级的资金需求,江苏银行创新融资模式,为企业减负增效。
宿迁某体育器械有限公司成功获得迪卡侬TPU六角哑铃生产订单后,急需资金扩建生产线。银行通过“3900万元绿色工厂贷+1000万元苏贸担”的产品组合,创新采用原抵押物二押方式,新增1600万元授信,既控制了风险,又避免了企业归还原有贷款的压力。
4900万元贷款的如期到位,帮助企业将生产线扩建周期缩短40%,保障了订单按期交付,预计年销售额将提升约6000万元。
大型体育场馆是举办高水平赛事、激发体育消费潜力的重要载体,也是江苏银行支持赛事经济的重点领域。
针对体育场馆建设投资大、周期长、回报稳定的特点,银行积极参与项目融资,为场馆建设、改造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助力完善体育基础设施。
苏南某奥体中心作为江苏省重点项目,是环太湖区域稀有的临湖综合体育场馆群,核心设施包括6万座体育场和1.8万座体育馆。该场馆于2023年2月开工建设,预计于2026年竣工投用。
了解到项目前期投资规模大、融资需求迫切后,江苏银行迅速启动申报流程,于2025年1月成功获批该项目银团总金额30亿元贷款。
该场馆的建设不仅将拉动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还将吸引国际赛事落地,带动体育旅游、赛事旅游发展。
在地方特色场馆建设方面,银行同样积极发力。连云港市海州区某运动中心作为市级重点建设项目,是连云港首座国际标准专业橄榄球场。
江苏银行在项目初期便持续跟进,了解融资需求后迅速制定综合金融服务方案,于2025年5月成功获批授信9000万元。项目紧邻孔望山景区,周边文旅与商业资源富集,未来将依托省运会影响力,推动“赛事+文旅”融合发展。
对于既有场馆的运营升级,江苏银行也提供了有力支持。南通某体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运营的体育文化综合体,每年接待健身群众高达100万人次。
为支持其完善设施、提升服务,银行于2025年3月成功获批并投放流动资金贷款1600万元,助力项目优化运营,进一步扩大优质体育服务供给,带动周边住宿、餐饮、交通等相关产业协同发展。
赛事经济的蓬勃发展,是政策红利与市场活力充分释放的结果。从赛事运营的资金保障到体育企业的全周期服务,从场馆建设的大额授信到消费场景的精准对接,银行的每一项举措都紧扣政策导向,贴合产业需求。
未来,江苏银行将继续以省政府政策为指引,进一步加大对赛事经济的支持力度,让“金融+体育+消费”生态模式,助力更多体育企业做大做强、更多优质赛事落地生根。
(全球市值研究机构深水财经社独家发布,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