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第三届英国-粤港澳大湾区大会在前海举办。记者从大会上了解到,今年1至10月,前海企业对英进出口额达15.2亿美元,英国企业已在前海投资设立59家,投资总额达5.6亿美元,中英合作在前海跑出“加速度”。

本届大会以“粤港澳大湾区的枢纽地位”为核心主题,围绕金融、科技、平台建设及相关领域合作展开系列对话,并设置两大分论坛,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战略门户”与“借力大湾区出海,布局全球市场”两大议题进行深度探讨,现场吸引超过200名政商两界嘉宾出席。
英中贸易协会原主席古沛勤爵士在致辞时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现在已经成为“全球湾区”。英国在金融、专业服务与生命科学等领域拥有的深厚积累,正契合中国“十五五”规划中聚焦消费升级与服务业提升的发展方向。在这一共识之下,中英双方可在这些关键领域实现深度合作,共同推动全球发展进程。

前海合作区党工委副书记、前海管理局常务副局长黄晓鹏表示,前海作为国家级战略平台,与英国企业保持密切经济往来。今年1至10月,前海企业对英进出口额为15.2亿美元,英国企业已在前海投资设立59家,投资总额达5.6亿美元。他表示,前海愿与英中贸易协会加强协作,欢迎会员企业前来投资兴业,携手实现更多互利共赢成果。同时,欢迎企业家朋友们在明年共赴深圳之约,共襄2026 APEC盛会。

英国驻华大使魏磊强调,建设“一致、长期、战略性”的中英关系至关重要。他强调,英国不仅在金融服务、生命科学和清洁能源等领域拥有显著优势,在人工智能领域已孕育出168家估值超十亿美元的“独角兽”企业,对整体经济的贡献率位居全球第三。为此,应充分发挥英国在金融服务、商业运营及更广泛政治领域的专业优势,推动英国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并进一步加强中英双边合作与伙伴关系。

广东省贸促会(广东国际商会)二级巡视员陈国庆则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创新的产业体系和完备的基础设施,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而英国作为全球重要的经济体、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高地,具备深厚的商业底蕴、领先的科研能力和成熟的国际市场网络。他强调,“大湾区机遇”与“英国优势”交汇,必将为双方创造更多合作机遇。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肖耿在主题演讲中提出,通过“制度性开放”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竞争力与亲和力。他认为,深化制度创新,释放香港与粤港澳大湾区优势互补的潜力,是推动中英合作迈向更高水平的关键。
在炉边对话环节,英中贸易协会主席吴思田与前海管理局首席经贸专家屈宏斌一致认为,前海与香港之间的“天然联系”为中英企业提供了双向通道:英资企业可通过香港进入前海并辐射内地市场,中资企业则可借助前海对接香港、走向全球。

香港投资推广署国际业务负责人林劲松进一步指出,香港作为国际企业进入中国、中国企业出海的双重枢纽,与前海形成协同发展格局,共同构建起中英合作的“双引擎”。

在专题讨论中,来自保诚集团、汇丰银行、皇家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等机构的代表围绕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优势、人才机制与国际合作潜力展开探讨。他们普遍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在金融开放、跨境服务、人才流动等方面的制度创新,为英国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另一场讨论则聚焦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与会嘉宾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产业生态、资本支持与市场应用方面的优势,与英国在基础研究、创新孵化方面的专长形成互补,双方合作潜力巨大。
由英中贸易协会发起的大湾区大会,自2023年首次在前海举办以来,已成为推动英国与粤港澳大湾区务实合作的重要机制。三届大会的演进,折射出双方合作逐步向“系统性布局”的转变。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入纵深阶段,前海作为“双循环”关键节点的地位日益凸显。而中英两国在产业、资本与制度层面的深度互动,也将为全球经贸合作提供新的范式。
南方+记者 蔡敏玲
(图片: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