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行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这将引导金融资源精准流向关键民生领域,提升服务供给质量。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该项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要把握好“精准投放、闭环管理、协同推进”的关键点,金融机构既要精准匹配服务行业需求,开发适合新型消费特征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又要兼顾风险防控,避免不良率抬升。
引导金融资源精准流向关键民生领域
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具有多重意义,不仅将激活消费潜力,助力养老产业发展,还将增强政策导向作用,推动经济增长。
中国建设银行研究院副院长宋效军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央行通过专项再贷款工具定向支持服务消费和养老产业,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将积极引导金融资源精准流向关键民生领域,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社会福祉提升。
“金融新政策将扩大消费领域金融供给,通过低成本资金引导银行加大对文旅、餐饮、教育等重点服务消费领域的信贷投放,降低相关企业和消费者的融资成本。”宋效军认为,还将助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国老龄化进程正在加速,但养老机构、社区护理、适老化改造等供给存在不足。低成本资金可鼓励银行向养老机构、医疗护理企业发放贷款,助其维持运营和扩建,补足养老产业短板。
中央财经大学税收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蔡昌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至少具有三重意义。首先,该举措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金融支持路径。当前,我国正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传统的家庭照护模式正在逐步弱化,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尚处于扩容提质阶段。设立专项再贷款,有利于引导金融资源精准流向医养结合、社区养老、康复护理、适老化改造等关键领域,加快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是金融服务银发经济的有力抓手。
其次,该举措是扩大消费、培育内需的重要支点。养老不仅是民生工程,更是庞大的内需潜力所在。再贷款政策可以有效降低养老服务相关企业的融资成本,支持其扩大产能、创新服务、提升质量,带动医疗、康养、智能制造、房地产等上下游产业链发展,加速释放新的消费动能和投资动能。
最后,该举措是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制度探索。再贷款工具本身具备“定向+低成本”的特征,可在不实施“大水漫灌”的前提下,引导金融机构更加重视长期投资与民生导向,促进资源向技术含量高、服务属性强、社会需求大的产业流动,推动经济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与消费驱动。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复旦大学等机构预测,到2035年,银发经济规模有望达到20万亿元至30万亿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唐朝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大、低龄老年人总数多,促进银发消费不仅能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还将提振消费需求和推动相关产业升级,为经济增长带来新动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1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2%,其中,超一半是60—69岁的低龄老年人。随着老年人口数量增长,以及老年人需求结构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银发消费将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领域。
“通过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支持相关产业发展,有助于创造优质供给,更好满足老年人个性化、多元化需求,充分释放银发消费潜力。”唐朝表示。
浙商证券宏观联席首席分析师廖博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本质上是适应内需驱动和供给质量显著提升的要求,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特别是适应消费驱动特征更加显著的要求,健全政策激励和包容创新监管,着力提升金融普惠性,助推中低收入人群消费能力提升。按照守正创新、普惠民生、开放共赢的指导原则,引导金融业运用先进科技手段提升普惠金融质效。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财税政策、监管措施的相互配合,将各类改善收入分配的政策措施,有效嵌入激励相容的市场化金融服务。
开发适合新型消费特征的金融服务
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对21家全国性金融机构以及5家属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城市商业银行发放的服务消费重要领域贷款,可按照贷款本金的100%申请再贷款。
在实施过程中,唐朝建议,银发消费涉及老年用品、养老、文旅、健康、适老化改造等多个领域,要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支持覆盖面并满足经营主体多元化融资需求,并与长期护理保险、养老REITs等其他政策工具形成合力,共同支持产业发展。此外,可将金融机构养老金融服务质效与再贷款支持力度结合起来,激励金融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优质金融产品和服务。
宋效军建议,在实施过程中,金融机构既要精准匹配服务行业需求,开发适合新型消费特征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又要兼顾风险防控,避免不良率抬升。同时,金融机构还有义务保护老年群体免受欺诈,对老年客户要做好风险提示和消费者教育。
蔡昌表示,要把握好“精准投放、闭环管理、协同推进”这三个关键点。
首先,精准投放,要聚焦真正有发展潜力的养老和服务消费项目。建议财政、金融、民政、卫健等部门联动,建立项目清单制度,优先支持具有可持续经营模式、带动就业能力强、可复制推广的服务机构和项目,防止资金流入效率低、风险高的领域。
其次,闭环管理,要建立再贷款资金投向、使用、风险的全流程监管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对贷款用途进行跟踪审核,并探索接入“智慧监管”系统,实现贷款资金在线穿透式管理,防范“空转套利”等行为。
最后,协同推进,要推动政策、金融与产业良性互动。可以考虑建立养老服务再贷款专项配套基金,用于提供贴息、风险补偿等,同时,鼓励金融机构与养老机构、保险公司、健康管理平台合作,共同开发适老金融产品,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廖博表示,应加大货币政策调控力度,把握好结构性工具与总量工具的协调配合,结构性工具的存续期要与其服务的阶段性目标相适应,稳妥调整和接续特殊时期出台的应急政策。不断总结优化结构性货币政策体系,激发相关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构建竞争有序的金融供给格局。发挥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带头作用,推动地方法人银行坚持服务当地、服务小微企业、服务城乡居民,找准开发性银行、政策性银行在普惠金融中的定位。
今年,多家基金公司推出消费类REITs,通过资本市场的价值发现功能,优化消费场景,促进消费升级。
永赢新兴消费智选基金经理蒋卫华表示,我国推动经济向内需转型,但消费存在结构性矛盾,商品消费趋于饱和,文旅、健康养老等服务消费供给不足,县域消费基础设施薄弱制约潜力释放。金融新政旨在打通服务消费和新型消费的金融堵点,激活内需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