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监管趋严、市场期待上升的背景下,银行业的可持续相关信息披露正在迈向高质量披露的新阶段。作为对外沟通的重要窗口,银行应当持续审视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的内容是否全面且与银行战略一致,以国际化、市场化的语言多维度呈现可持续相关绩效,并突出展示其在关键可持续主题上取得的进展和成果。
自2021年起,毕马威持续对全球银行业气候相关信息披露实践进行跟踪和研究。随着银行在气候相关信息披露领域不断成熟和日趋全面,毕马威将范围进一步拓展,本年度深入研究了可持续主题。在本期文章中,我们将与您分享毕马威对环境、社会和治理三大支柱下的八项关键可持续主题的深入观察,并分享我们的行动建议。
融资排放和促进排放
当前,银行业正加强与气候相关的披露,但进展不一。根据调研,全球主要银行中大多数都已制定中长期净零排放目标,并努力提高特定行业贷款的融资排放透明度。平均而言,全球主要银行披露的融资排放信息平均涵盖七个贷款行业,且通常会披露融资排放信息所涉及的贷款在贷款总额中的占比,部分银行还披露了对表内和表外风险敞口的映射,并为其设定了指标和目标。
然而,与促进排放相关的披露仍处于早期阶段,部分银行披露了此类信息,也有一些银行提出了不进行披露的理由,仅有27%的银行使用碳核算金融联盟(PCAF)方法论披露促进排放信息。
净零和减排目标
大多数银行都制定了长期和中期净零目标,但进展和纠正措施的透明度仍然较低,这使得难以评估其当前措施是否充分、可行。91%的银行设定了2050净零承诺,并至少设定了一个减少自身融资排放的目标,对应的中期时间介于2025年至2035年之间,中期的融资排放目标普遍侧重于石油、天然气和发电等特定行业。国内银行也已陆续开展碳排查、碳核查等专项工作,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制定并披露碳中和目标或减排目标。
同时,85%的银行已披露可能阻碍其实现净零目标的风险以及其依赖性要素。但当前的披露主要关注具体为哪些外部要素,并未对如何将此类要素纳入目标设定、风险评估、资本配置和战略规划之中进行具体说明。
可持续金融
可持续金融通常涉及与可持续相关的绿色、社会相关主题的贷款和债券,其中一些金融工具针对环境或社会目标设定了财务激励条件。从银行对可持续或者转型金融目标的披露情况看,79%的银行已披露相关目标,并有24%的银行披露了可持续金融目标的初步达成情况。在国内银行业中,大多数银行已设置并披露可持续金融相关目标及进展情况,包括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等。
然而, 当前对绿色金融或可持续金融的准入标准仍缺乏普遍一致的定义。因此,银行之间仍较难进行对比。
排放数据质量
数据可用性、可访问性、及时性和可靠性等方面的不足,通常是银行所在制定融资排放目标和衡量此类目标进展时面临的主要挑战。2024年,全球主要银行中有82%的银行采用PCAF框架披露融资排放数据质量,部分银行还披露了不同行业下不同排放范围的情况,如披露石油和天然气行业的范围1、范围2和范围3温室气体排放情况。但从PCAF得分来看,各行业差距较大,银行仍需采取差异化数据质量战略,重点考虑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和重大风险的行业。
与客户相关的计划
在普惠金融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各银行披露的信息差异较大。多数银行将对客户的负面影响视为业务风险,并从零售客户和小型企业客户方面进行披露,大多数银行披露了自身实施的计划及其目标客户群体,并提供了投资额或实际用户数量等指标。然而,很少有银行披露明确的目标或实际客户成果。
零售客户计划方面,大多数银行至少披露了一项客户支持计划,主要包含有防欺诈培训、金融知识普及和教育、通过低费或免费账户获得银行服务、首次置业计划;小型企业计划方面,大多数银行披露了至少一项旨在向企业家、小型企业或由来自银行认为被边缘化或缺乏代表的社群人士经营的企业提供支持的计划,主要包括指导课程、特殊贷款方案、金融知识宣讲和技能研讨。
社会影响评估
银行对客户的影响是负责任银行业务的重要方面,但衡量和披露影响的做法多种多样, 欺诈防范和投诉处理是披露最为高频的客户关怀相关指标。
外部欺诈(第三方欺诈)方面,许多银行已采取措施以防范外部欺诈的情况发生,并披露了相关举措和指标,但目前仍缺乏标准的方法来衡量或披露由银行或其客户承担的损失,因此难以评估对客户的实际影响。
客户投诉方面,部分银行披露了利用客户投诉数据衡量商业行为结果的做法、部分银行借助净推荐值(NPS)来衡量客户满意度。但在该方面,因各地区用于衡量客户投诉的指标不尽相同,缺乏统一评价标准,导致横向可比性较弱,难以在该项表现上进行类比。
可持续发展治理
所有银行已将可持续相关事项列为董事会层面的职责,61%的银行将可持续发展纳入原有委员会的职责范围,另外39%则为此设立了单独的委员会。
同时,大多数银行都将可持续相关要素纳入高管薪酬的考虑范围,因此各银行在这方面已不存在差别。85%的银行已将可持续相关要素纳入高管薪酬的考虑范围,62%的银行还说明了与可持续相关的绩效如何进行衡量及如何影响薪酬,近三分之二的银行将短期和长期可持续相关指标纳入高管薪酬的考虑范围。
商业行为
政策方面,各银行已披露与可持续相关的各种商业行为和治理政策,但无论银行采用哪种报告框架,商业行为信息的披露大多以定性为主,所包含的指标或目标等信息较少。
四、银行应考虑采取的行动
本轮全球银行可持续信息披露观察表明,银行业的可持续信息披露正从政策推动向实质进阶。在“内容更全”的基础上,银行更需探索“做得更实”“讲得更清”的路径,在可持续管理与信息披露方面持续发力。面对全球监管趋严、市场期望提高的背景,银行应聚焦以下行动重点:
总体而言,银行业可持续信息披露已从“满足合规要求”走向“深度融合”。在融资排放、净零路径、社会影响评估及治理透明度等方面,虽然多数银行已设定长期目标,但是在数据质量、量化披露以及与财务指标的衔接上仍显不足。未来各银行若要在全球监管趋严和市场期望日益提高的环境下脱颖而出,不仅要讲好可持续发展的“故事”,更要拿出可验证的数据、可跟踪的进展、可量化的成果,才能在监管趋严与市场变革中把握先机,实现从“合规”到“价值创造”的真正跨越。
本文内容仅供一般参考用,并非针对任何个人或团体的个别或特定情况而提供。虽然我们已致力提供准确和及时的资料,但我们不能保证这些资料在阁下收取时或日后仍然准确。任何人士不应在没有详细考虑相关的情况及获取适当的专业意见下依据所载内容行事。本文所有提供的内容均不应被视为正式的审计、会计或法律建议。
©2025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均是与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组织中的成员。毕马威国际及其关联实体不提供任何客户服务。各成员所均为各自独立的法律主体,其对自身描述亦是如此。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香港合伙制事务所。版权所有,不得转载。毕马威的名称和标识均属于毕马威国际的商标或注册商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