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夏明宇】
如果回到一年前,我会告诉自己:这绝非是一份轻松的工作。
一年前的夏天,在经历了不知道多少次的面试后,一份意外的offer进入邮箱——我被一家银行录用了。
我原本以为,在银行工作不过是敲击键盘、点算纸币、在玻璃后迎来送往。未曾想到,那扇玻璃窗隔开的,竟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初入职场,错误百出
刚进入柜台的时候,银行业务系统的复杂与精确让我无从下手——成百的操作代码、繁复的步骤、精准的单据要求......对此,我没有任何好办法,只有掏出学生时代的妙招:笔记本和彩色便签——笔记本上的每一张便签,都代表一次因遗漏或操作不当而付出的代价。
即便如此,一些不愿见到的差错仍然会发生。一天,一位手持母亲旧身份证的客户来办理业务,我疏忽了系统里新证件信息的提示,不小心帮这一无效证件完成了操作,这种错误一旦被分行检查出来,不仅会扣罚支行绩效,领导同事亦将都会受牵连。
没办法,我只能连夜联系那位客户,直至晚上九点半,好在那位客户通情达理,次日持新证件前来更新资料。虽然这件事有惊无险地解决了,但那一刻,冰冷的规章条文在我眼前具象成沉重的责任,一纸单据的疏忽,足以影响他人以及自己的职业生涯。
然而,银行日复一日的“日结”,碾碎了我对“准时下班”的所有幻想。
网点大门五点钟准时拉下,然而常常下午四点四五十分,尚有十几个号码在等候区悬着,业务办至五点半甚至更晚。不过这些都只是前奏,真正的挑战始于平账:清点当日所有现金,实物与系统记录的每一分钱都必须严丝合缝。点完一遍,还需另一位同事双人复核,两双眼,四只手,在沉默中反复确认——现金的王国里,容不得丝毫差池的僭越。
接着是凭证与传票。纵然无纸化渐成趋势,仍有不少业务需客户在打印的单据上签名确认。这些纸质凭证及其附件,如客户身份证复印件、银行卡信息、特定业务的安全告知单,都需要在日结时整理完备,逐一通过扫描仪上传至系统。如果发生附件遗漏或签名缺失,便是一笔冰冷的“差错”。我曾因漏掉一个签名或一份材料,不得不在下班后硬着头皮联系客户补救,尴尬与无奈,至今想来仍如芒在背。
银行柜员资料图
日结耗时之长,宛如一场无休止的跋涉,其长度与艰辛,完全取决于当日业务的繁杂程度。待平账结束,常常已近七八点,而分行不时下达的线上考试,又迫使我们强打精神,在电脑前答题至更晚。
在回家的路上,我时常想起一年前刚回国的那个夏天,在酷暑中奔波、充满焦虑的求职日子。
阴差阳错的offer,是无数个不眠夜换来的
我的专业与计算机相关,本科毕业后曾在国内短暂求职,之后出国深造。一年前,我结束了海外研究生的学业回到国内。本以为拥有更高的学历会为求职增添砝码,亦或是至少比本科的时候顺利许多,但现实很快“教我做了人”。也许是眼界更高了,或许是两年的时间里,国内的就业形势更“卷”了,总而言之,我未曾想到就业市场的寒意会如此逼人。
在这场求职消耗战中,海投简历成了日常,线上测评做了一套又一套,但邮箱里塞满的,大多是冰冷的拒信或石沉大海。我几乎动用了所有渠道:线上的招聘平台、企业官网、小红书、公众号;线下的招聘会、求职coffee chat......即使如此,仍然回应寥寥,进展缓慢。
与此同时,求职带来的焦虑如影随形,就我个人而言,主要来自两方面。
其一,是面试中遭遇的同侪压力。走进面试间/线上群面,发现竞争者往往背景光鲜:学历更高、实习经历更耀眼、表达更自信流畅。这很难不让人陷入自我怀疑,感到自身竞争力不足,信心也随之动摇。
其二,是家人过度的关注。那个夏天我频繁外出面试,家人几乎每天都会询问:“今天有收到回复吗?”即使参加完面试回家,也免不了一连串的复盘:“问了什么问题?你答得怎么样?”我理解这是关心,但频繁的询问无形中放大了压力。找工作本就是一个漫长且高度个人化的过程,家人的关切虽出于好意,却无法真正分担这份焦虑,也无法完全理解我的处境,反而成了另一种负担。
最终进入银行业,对我而言是个十足的意外。首先,我的专业并非金融方向;其次,投递简历时也并未抱太大期望——国内几大银行,感觉离自己熟悉的世界很遥远。收到面试通知时,疑虑也随之而来:我对这个行业近乎陌生,之前的实习经历也毫不沾边,进去后能适应吗?会不会有难以逾越的门槛?银行内部的结构和工作内容,似乎与传统公司差异很大,踏入一个未知领域,难免忐忑。
当时得我,手上并非没有其他选择。对比过几家公司的offer,有的待遇未能达到期望,让人难以立刻下定决心;有的则在面试过程中,公司HR的专业素养或整体氛围让我感觉不如眼前这份银行的工作。权衡之下,我签下了当时能获得的最优选项——这份银行的o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