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窗口期,培育呵护科创型企业已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战略。然而,“融资难、融资贵”始终是横亘在大量科技型中小企业面前的现实困境——它们轻资产、高研发投入、盈利周期长,与传统银行业重抵押、重当期盈利的信贷逻辑天然相悖。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北京银行于2022年率先提出打造“专精特新第一行”,不仅提前捕捉政策红利,更以一套系统化的服务模式,为中国银行业如何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颇具参考价值的“京行范式”。
近日,北京银行用一份营收、净利双增的半年报为2025年半程交卷:资产总额4.75万亿元,科技金融贷款余额4346亿元,较年初再增703亿元,增幅19.31%,较2022年6月末增长131%,三年保持32.1%复合增速。截至2025年6月,该行服务专精特新企业数量突破2.6万家,贷款余额1210亿元,在2024年提前一年完成“专精特新·千亿行动”的目标。
事实上,当同业仍在为“要不要做科创”争论时,北京银行早已通过将“专精特新第一行”写进战略,并在三年以来的持续努力下,把这项业务做成了利润表里的真实贡献。
科创融资困局下的前瞻布局
2021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年度首项任务。至此,“专精特新”已不再是行业口号,而是破解“卡脖子”、提升产业链韧性、培育未来产业的国家战略支点。
纵观全球产业发展史,每一次技术革命都离不开金融活水的精准灌溉。然而在实践层面,科创企业融资却长期面临痛点:缺乏固定资产抵押、财务报表未能体现技术价值、研发阶段现金流紧张……传统金融服务的风控逻辑与科创企业的成长规律之间存在显著错配。
政策导向与市场空白形成“黄金交叉”,金融机构面临关键抉择:是跟随清单被动响应,还是主动定义赛道、构建生态?
北京银行选择了后者。该行成功的关键在于,不仅将国家战略内化为自身战略,更通过持续的数字化能力和客户洞察,将战略执行到极致。
2022年,北京银行在业内率先提出打造“专精特新第一行”,并推出专属信贷产品;2023年启动“专精特新·千亿行动”,设定1000亿元信贷支持目标;2024年提前达成目标;截至2025年6月末,科技金融贷款余额达4346.08亿元,服务专精特新企业超过2.6万家。这一连串数字背后,是一场建立在深刻政策理解与市场洞察之上的系统性工程——它不仅仅关乎业务增长,更关乎一家银行如何重新定义自身与时代、与创新的关系。
行业破题者:北京银行何以率先卡位?
毅然决然选择深耕科技金融,源于北京银行在该领域的深厚积淀。
早在1999年,北京银行就在中关村设立科技园区支行,成为中国最早服务科技企业的银行之一;2003年,北京银行推出“瞪羚计划”,专门支持高成长中小企业;到了2009年,北京银行成立首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专营支行;2011年,北京银行率先设立中关村地区首家分行级金融机构——中关村分行;2022年,北京银行作为首批试点银行入驻中关村科创金融服务中心。这些“第一”背后,是近三十年如一日对科创企业的陪伴与洞察。
但要真正破解专精特新企业融资难题,仅靠历史积淀远远不够,更需要从制度、机制到产品进行彻底重构。
为打造“专精特新第一行”,在组织架构上,北京银行目前构建了“1+18+N”科技金融专营体系:“1”是总行科技金融部,“18”是分行科技金融部,“N”是遍布全国的科技特色支行和专精特新团队。截至2025年6月末,科技特色支行和专精特新特色支行数量分别达87家和46家,较上年新增18家和16家,真正实现专业化、属地化、敏捷化服务。
在审批机制上,它成立科技金融授信审批委员会,在授信审批、信贷授权、内部定价、尽职免责等方面实行差异化管理,匹配专项资源。
更重要的是,北京银行研发“科创雷达”科技企业评价体系,突破传统信贷“唯财务报表论”的局限,引入知识产权、研发投入、团队背景、技术领先性等维度,真正实现对科技企业“看懂”“敢投”“能贷”。
产品服务的逻辑也发生根本转变——从“我能提供什么”转向“客户需要什么”,并沿企业全生命周期进行精细化分层与响应。
以长沙盈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为例,作为RFID芯片领域的国产替代龙头企业,其在2024年拿到多家头部电商与物流企业订单后急需扩产,却因前期研发投入大、缺乏抵押物而融资受阻。北京银行深入分析后认为,企业虽账面亏损,但技术领先、订单饱满、获多家头部机构投资,具备高成长性,于是迅速为其匹配“联创e贷”产品,提供900万元信用贷款,并在2025年4月根据其扩张需求追加2000万元授信。
盈芯半导体创始人方向东感慨:“像我们这样的技术型公司,成立前三年基本亏损,其他银行大多只能提供普通信用贷,但北京银行有多种产品契合我们需求,授信金额也是最高的。”目前,盈芯半导体已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性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这样的案例并非孤例。针对科技型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北京银行打造了层次分明产品矩阵:为初创期企业提供“科创e贷”“金粒e贷”,破解“首贷难”;为成长期企业设计“领航e贷”“智权贷”,支持知识产权质押;为成熟期企业配套“联创e贷”“e投贷”,实现股债联动。其中,“领航e贷”累计放款已超1300亿元,并于2025年推出子产品“领航AI贷”,通过AI驱动实现智能化风控与生态化服务。
北京银行的打法为银行业带来重要启示:产品创新的本质,是用制度响应市场真实需求。当大多数银行仍在用传统对公逻辑做科技金融时,它已经把“专精特新”做成了创投机构式的服务样板——真正读懂科技中小企业的“技术信用”与“未来价值”,陪伴它们从幼苗长成参天大树。
科技金融业务的范式革新
实际上,北京银行的创新并未止步于产品与机制,更体现在角色与价值的范式升级:从“资金供给者”迈向“生态构建者”,从“单一服务”走向“多元赋能”。
在角色上,北京银行在服务科创企业的过程中,已经经历从“合作”走向“合伙”的范式转变,深度嵌入企业成长历程。
北京华诺泰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疫苗研发的创新企业,2024年其产品进入临床上市关键阶段,资金需求极大,但因未盈利难以获得传统融资。北京银行借助中关村科创金融服务中心试点政策,第一时间为企业制定认股权贷款方案,发放1000万元贷款的同时,由合作投资机构签署1亿元认股权协议,真正以“股权+债权”组合拳陪伴企业跨越从研发到产业化的“死亡谷”。
在价值上,北京银行经营科技金融的另一大范式转变体现在从“建生态”升级为“创价值”。
近年来,北京银行构建了庞大的“创新企业集群”生态系统,一端链接数以万计的专精特新企业,另一端对接政府、产业龙头、VC/PE、科研院所,搭建起“银-政-企-投”融合的资源平台。
以长沙分行为例,它与湖南省股权投资协会合作打造“投资+融资”赋能机制;举办“专精特新月”-“股债联动—资本市场政策解读”活动;联合湖南省相关金融部门举办私募基金培训;深耕17条新兴及优势产业链,服务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龙头及其配套企业,延伸产业服务半径。
2025年3月,北京银行进一步发布“e投贷”产品,聚焦北京市8支政府投资基金被投企业,重塑企业评价模型,信贷金额最高可达股权融资金额的100%,并建设AIMM智能撮合平台,提供“小京创投”AI智能匹配服务,实现“融资又融智”。同期,它还落地全国首单科技企业并购贷款试点业务,为上海某民营上市科技企业提供长达10年期、占交易价款77.46%的并购贷款,支持其完善产业链布局。
这些实践表明,北京银行已完成从单点产品创新到全面生态构建的进化。正如北京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霍学文所言:“银行与交易所合作,不是简单相加,而是激活科技金融乘数效应的强强联合。”截至目前,北京银行已与北交所建立战略合作,联合举办“走进北交所”系列活动;拓展VC/PE机构超千家,发布“股债联动伙伴计划”,构建多方协同的创新生态。
当越来越多的银行把“专精特新”写进战略规划,真正的分水岭已不再是口号,而是能否像北京银行一样,把国家战略拆解为自身差异化发展的战略支点,把政策红利沉淀为可复用的方法论。其背后,是对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深刻响应,也是对“金融如何服务好实体经济”这一时代命题的扎实回答。
纵观北京银行在科技金融与专精特新领域的三年实践,其成功不仅体现在贷款余额超4300亿元、服务客户超2.6万户、北京地区超八成上市科技企业获其支持等硬指标上,更体现在它为中国银行业如何服务新质生产力提供了一份可复制、可推广的“范式样板”。
在金融供给侧改革深入推进、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的今天,北京银行以“专精特新第一行”的定位,证明了一家金融机构既可与时代同频、与政策共振,更可通过前瞻布局、专业专营和生态赋能,真正成为科创企业成长路上的“陪伴者”与“赋能者”。而其背后的战略定力、组织能力与创新勇气,或许正是这场“换道领跑”中最值得行业深思的关键所在。
责编:王璐璐
排版:罗晓霞
校对:冉燕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