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工作就不能办银行卡?这也太离谱了吧!”
河南郑州,22岁的小李想要办理一张储蓄卡用于网购,却被银行以“防范电信诈骗”为由拒绝!
理由是——小李没有固定工作,属于诈骗高风险人群,银行有权拒绝为其开户。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一起来看看吧。
1
01案例回顾
(为保护当事人隐私,本文人物均采用化名)
上个月,刚刚大学毕业的小李来到郑州找工作,由于手头的银行卡在外地办理,网购转账很不方便,他决定就近办理一张新的储蓄卡。
小李选择了离住处最近的一家国有银行网点,信心满满地走了进去。
他向工作人员说明来意:“您好,我想办理一张储蓄卡。”
工作人员很热情地接待了他,并要求他填写开户申请表。
当填写到“职业”一栏时,小李犹豫了一下,如实填写了“暂无工作”。
没想到,工作人员看到这一栏后,脸色瞬间变了:“不好意思先生,您目前没有工作,我们不能为您开户。”
小李顿时感觉脑子有点转不过来:“什么?没工作就不能办银行卡?这是什么规定?”
工作人员礼貌地解释道:“根据我们银行的风控要求,无固定职业的人员属于电信诈骗高风险群体,为了防范金融风险,我们有权拒绝开户。”
“可我就是想办个卡网购啊!我又不是要贷款!”小李急得满头大汗。
“真的很抱歉,这是我们的内部规定,您可以等找到工作后再来办理。”工作人员坚持说道。
小李当即质疑:“我一个守法公民,凭什么因为暂时没工作就被当成潜在诈骗犯?这不是歧视吗?!”
经理闻讯赶来,语气依旧坚决:“小伙子,现在电信诈骗太猖獗了,很多诈骗分子都是通过无业人员的账户进行洗钱,我们这样做也是为了保护您的权益。”
可小李依然无法接受:“那我提供身份证、学历证明都不行吗?我可以证明自己不是诈骗分子!”
“不好意思,规定就是规定,您可以去其他银行试试。”经理表示。
小李无奈离开后,又跑了三家银行,结果都是一样——因为没有工作证明,全部被拒!
这件事一出,网友炸了:
“这是什么奇葩规定?没工作连办银行卡的权利都没有?”
“银行这是在搞就业歧视吧?太过分了!”
“那大学生、自由职业者、退休人员都办不了卡了?”
那么,从法律的角度如何看待此案呢?
2
02案例分析
本案核心争议:银行是否有权因客户无固定职业而拒绝开户?
根据《民法典》规定:“自然人享有平等的民事权利,不因其职业、财产状况等受到歧视。”
银行作为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应当遵循平等原则,不得因客户的职业状况而区别对待。
那么银行以防范诈骗为由拒绝开户,是否合理?
根据《银行账户管理办法》规定:“银行应当建立健全客户身份识别制度,但不得无正当理由拒绝为符合开户条件的客户开立账户。”
本案中,小李提供了有效身份证件,符合基本开户条件,银行仅凭其暂时无业就拒绝开户,缺乏充分的法律依据。
根据《反洗钱法》的规定,银行确实有义务识别高风险客户,但“无固定职业”并不等同于“诈骗高风险”,两者不能简单划等号。
更重要的是,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不得对消费者进行侮辱、诽谤,不得搜查消费者的身体及其携带的物品,不得侵犯消费者的人格尊严。”
银行将无业人员直接归类为“诈骗高风险群体”,已经涉嫌侵犯消费者的人格尊严。
最终小李通过向银保监会投诉,该银行重新审视了相关规定,为小李成功办理了储蓄卡,并承诺将优化开户流程,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3
03深刻教训
没工作就不能办银行卡?金融服务不应该有“职业门槛”!
防范金融诈骗固然重要,但不能因噎废食,将所有无业人员都当成潜在风险。
有网友热议:“银行这种一刀切的做法,不仅违法,更是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侵犯!”
也有网友表示:“理解银行的风控需要,但应该通过更科学的方式识别风险,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拒绝。”
事实上,现代社会就业形式多样化,自由职业者、创业者、学生等群体都可能暂时没有固定工作,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就是高风险客户。
银行应当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风险识别体系,而不是简单地以职业状况作为判断标准。
监管部门也应当加强对银行开户行为的监督,确保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和公平性。
金融服务是现代社会的基础服务,任何公民都有享受平等金融服务的权利,不应该因为暂时的职业状况而被区别对待。
对于此案您怎么看?欢迎您留言谈谈。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真实案件改编,当事人姓名及相关信息均已进行匿名化或虚构化处理,旨在保护个人隐私。文章仅以案例形式为大众提供法律知识普及,不构成任何法律建议或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