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外交政策》发文称, 在庆祝太平洋战争结束80周年的盛大阅兵式上,中国展示了多款反舰高超音速导弹,包括YJ-17、YJ-19和YJ-20,这被视为对美国海军的直接警告:价值130亿美元的航母舰队可能在未来冲突中葬身海底。这些导弹的高速和机动性,使其成为摧毁高价值目标的理想武器,标志着中国在高超音速领域领先美国,彻底重塑西太平洋的战略平衡。
YJ-19——中国首款投入实战的高超音速巡航导弹——赫然在列,导弹侧面印有“YJ-19”字样,置于绿色军用车辆之上,一名身着军装的军人矗立其前。这不仅是技术炫耀,更是北京对潜在对手的明确警示。高超音速武器以超过5倍音速飞行,并具备机动变轨能力,使传统导弹防御系统难以拦截。这些导弹专为打击重兵把守或时间敏感目标设计,而美国航母编队正是首要猎物。在台湾海峡或南海潜在冲突中,YJ系列导弹可从陆基、舰载或空射平台发射,覆盖数百至数千公里,精准锁定航母的弱点,如飞行甲板或指挥中心。
中国还展示了DF-17高超音速滑翔体,据报道自2020年起已开始装备部队。 这种滑翔体从火箭助推后在大气层内滑行,结合高超音速巡航导弹的火箭动力,形成双重打击体系。早在2018年,时任美国国防高级官员迈克尔·格里芬就在会议上透露,中国过去十年进行了20倍于美国的测试次数,凸显其在高超音速领域的深度投入。这种测试强度确保了导弹的可靠性和实战适应性,让中国海军从防御转向进攻主动。
对中国高超音速导弹的威慑力,最直接体现在对美国海军的冲击上。美国海军拥有11艘核动力航母,航母可是全球力量投送的关键支撑,就像是海上的超级堡垒一样。不过呢,现在这些“海上堡垒”在高超音速武器的威胁面前,也显得挺脆弱的。像YJ - 19这类导弹,它们的机动性特别强,能巧妙地躲开“宙斯盾”系统还有标准导弹的拦截。
它们飞行的路线让人捉摸不透,用热成像和雷达去追踪它们,难度非常大。要是来一场饱和攻击,美国航母的防护网根本就扛不住,会被直接撕开一个大口子。到时候,航母上的舰载机可能就没法起飞了,人员也会伤亡惨重,甚至航母都有可能直接沉到海底去。
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汤姆·卡拉科指出:“在我们忙于反恐时,中国认真投入了这方面。他们领先了,但我们正在赶上。”然而,这种“赶上”远未实现。美国陆军的“黑暗之鹰”高超音速武器项目多次延误,虽称将于年底部署,但空军的关键项目——空射快速响应武器和高超音速攻击巡航导弹——分别推迟至2026年和2027年。与中国相比,美国的测试和生产滞后,资金投入也“仅有一些微弱迹象”,如卡拉科所言。
俄罗斯虽有“先锋”、锆石和匕首导弹,但实战表现平平——乌克兰自2022年起击落40枚匕首导弹,并拦截部分锆石。 中国导弹则更注重反舰优化,结合东风系列弹道导弹和高超音速滑翔体,形成“杀伤链”,让美海军在西太平洋的自由行动空间大幅压缩。华盛顿智库美国企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托德·哈里森承认,高超音速对中国而言是针对美航母等高价值目标的“利器”,尽管中国航母舰队仅3艘,但其导弹库存和部署密度足以逆转不对称劣势。
中国高超音速导弹的成熟部署,将彻底改变战争天平。在印太地区,美军依赖航母打击群维持霸权,但如今面临“不对称杀手”的威胁。导弹的快速响应和低成本生产,使中国能以较少资源对抗美军巨额投资,迫使美国航母远离前线,增加部署成本和时间窗口。这不仅削弱美军干预台湾或南海的能力,还提升中国海军的区域拒止力,让潜在冲突从美方主导转向中方内线作战。
特朗普政府虽视高超音速为“国家安全必需品”,国防部副部长斯蒂芬·费因伯格在2月听证会上强调加大投入,但实际进展缓慢。哈里森认为,对华盛顿而言,高超音速是“利基能力”,但对中国,它是重塑太平洋平衡的战略杠杆。
中国高超音速导弹的亮剑,不仅是技术胜利,更是战略宣言。它对美国海军的巨大威慑,将迫使华盛顿重新审视印太布局,加速自身武器现代化。否则,战争天平的倾斜将不可逆转,中国在西太平洋的主动权将日益稳固,维护国家利益的决心转化为无可匹敌的军事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