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报讯(记者 岳品瑜 董晗萱)增资、高管变更,支付机构向合规靠拢动作频频。10月16日,记者注意到,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非银行支付机构变更行政许可决定信息显示,准予银盛支付服务股份有限公司齐明不再担任董事、高级管理人员(财务负责人),林锐雄不再担任董事,王英绮担任高级管理人员(财务负责人);准予银盛支付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增加注册资本至3.1亿元人民币。
此外,人民银行浙江省分行同意浙江唯品会支付服务有限公司增加注册资本至2亿元人民币。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同意王帆、张新、董一进为北京海科融通支付服务有限公司董事;同意李亮为北京亚科支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总经理;同意孙宇丹为拉卡拉支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
今年以来,支付机构高管密集变更情况并不在少数。据不完全统计,包括随行付、快钱支付、通联支付等在内的多家机构高管发生调整并获监管批准,涵盖董事长、总经理、财务负责人、合规负责人、董事等多个重要职务。另有抖音支付、乐刷支付、盛迪嘉支付等完成增资,幅度有的超100%。
领导班子的变化,或因业务发展需要,或因公司架构调整,尽管都属正常现象,背后释放的信号却值得关注。从时间来看,不论是“增资潮”还是“高管人员调整潮”,均多发生于《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及《条例》细则实施前后。
根据规定,设立非银行支付机构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人民币1亿元,且应当为实缴货币资本。中国人民银行根据非银行支付机构的业务类型、经营地域范围和业务规模等因素,可以提高前款规定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
对高管人员的要求方面,除了熟悉与支付业务相关的制度文件、具有履行职责所需的经营管理能力等,高级管理人员还应当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从事支付结算、金融、信息处理业务2年以上或者从事会计、经济、信息科技、法律工作3年以上。非银行支付机构应当具有5名以上高级管理人员。
在业内人士看来,《条例》对支付机构的公司治理、合规管理、风险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一制度性变革牵一发而动全身,迫使机构必须系统性调整治理结构,以符合“实质合规”的监管导向。
“这是行业深度洗牌期的典型特征。”博通咨询首席分析师王蓬博说道。当前支付行业已从规模扩张期全面转向合规与质量发展新阶段。支付机构的增资动作,核心目的在于夯实资本实力,这不仅是应对监管对资本充足率的潜在要求,更是为未来业务拓展,特别是跨境支付、供应链金融等重资本、高合规要求的业务线储备弹药。
高管更替则清晰地传递出治理结构优化的信号。王蓬博表示,在《条例》及其细则的“高压线”之下,股东方必须确保管理层在专业资质、合规意识和独立性上完全达标,这背后是支付机构在强监管与激烈内卷的双重压力下,力求在赛道重构中稳住基本盘,并为向综合性金融科技服务商转型铺平道路。
然而,火热行动的另一面,近日又有一家“福建一卡通支付”被央行注销支付牌照,已注销牌照支付机构总计达107家。业务萎缩、经营不善、司法风险等成为这些中小支付机构被清退的原因,也意味着行业正在上演一场严苛的优胜劣汰。“冰火两重天”下,积极求变、锚定合规成为生存之道。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指出,支付机构需要以合规为底线,在研判当下形势,不断弥补合规短板的同时,以深入场景服务、打造科技能力为主线,为商户、消费者提供更具创新、更高质量的支付产品与服务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