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自2009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政策推出以来,经过十余年发展,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稳步提升。近年来,作为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产物,跨境电商催生贸易新业态、提供外贸增长新动能、引领外贸发展新趋势,在“稳外贸”过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理论上讲,跨境电商作为新兴交易模式,有助于丰富人民币使用场景,摆脱原有货币使用惯性,增加人民币在跨境贸易中的使用。但是跨境电商能否切实增加跨境贸易人民币使用,通过什么渠道或者机制增加跨境贸易人民币使用,仍然有待进一步分析。《跨境电商、央行合作与人民币国际化》一文利用中国推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政策构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分析跨境电商对于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影响,深入分析潜在影响机制,并采用多种方法增强研究结论的可信性。“IMI财经观察”公众号特推出此文,以飨读者。
跨境电商、央行合作与人民币国际化
本文基于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视角,使用双重差分法研究了跨境电商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研究表明,跨境电商显著提升了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有效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影响机制分析表明,跨境电商能够提升出口企业计价货币话语权、降低人民币交易成本,从而促进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异质性分析表明,对于汇率波动较大、资本账户开放程度较高的国家,以及与中国共建“丝路电商”、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国家,跨境电商对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推动作用更强。进一步地,本文发现涵盖双边货币互换、双边本币结算以及境外清算机制安排等在内的中央银行间的合作,可以增强跨境电商对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影响。
01
问题提出
自2009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政策推出以来,经过十余年发展,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稳步提升。近年来,作为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产物,跨境电商催生贸易新业态、提供外贸增长新动能、引领外贸发展新趋势,在“稳外贸”过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跨境电商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也在逐步成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新增长点。2023年,第三方支付机构办理的跨境电商人民币结算金额为9474亿元,同比增长24%,占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金额的比重达到8.9%,而同期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金额占货物进出口金额的比重为5.7%,表明跨境电商领域的人民币结算渗透率相比传统货物贸易更高。
理论上讲,跨境电商作为新兴交易模式,有助于丰富人民币使用场景,摆脱原有货币使用惯性,增加人民币在跨境贸易中的使用。但是跨境电商能否切实增加跨境贸易人民币使用,通过什么渠道或者机制增加跨境贸易人民币使用,仍然有待进一步分析。目前,已有大量文献分别从降低跨境贸易成本(孙浦阳等,2017)、规避贸易风险(陈、吴,2021)、提升贸易环节效率(刘易斯,2011)等维度研究了跨境贸易的影响,但是鲜有文献针对跨境电商与货币国际化的关系开展较为系统性的研究。
本文利用中国推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政策构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分析跨境电商对于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影响,深入分析潜在影响机制,并采用多种方法增强研究结论的可信性。相较既有研究,本文可能的边际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第一,使用中国人民银行建立的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RMB Cross Border Payment & Receipt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以下简称RCPMIS)数据库,较为可信地测度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情况,并基于该数据拓展了人民币国际化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第二,拓展了跨境电商经济效益的相关研究。第三,从跨境电商与央行合作协同推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角度,丰富了人民币国际化金融基础设施和制度安排的研究。
02
政策背景、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一)政策背景
1.跨境电商
自2012年以来,国务院及有关部委多次出台跨境电商相关政策文件,鼓励和规范跨境电商健康可持续发展,跨境电商政策体系逐步完善。海关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达2.11万亿元,同比增长9.8%,其中各综合试验区的进出口额占比超九成。综试区能够显著推动跨境电商出口(马述忠、郭继文,2022),为据此作为准自然实验分析跨境电商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关系提供了条件。
2.人民币国际化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以美元本位为主的国际货币体系暴露出较大脆弱性,人民币国际化拉开序幕。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稳步提升,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受到国际认可的主要货币之一。依托中国在全球贸易领域的影响力,人民币国际化起步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近年来,跨境电商作为新型贸易模式迅速崛起,推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提升,为人民币国际化注入新活力。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也开始加大跨境电商人民币结算的政策支持。
3.中央银行合作
跨境支付是跨境电商的关键流程,人民币跨境支付的顺利运行离不开金融基础设施和制度安排的重要保障。为了给人民币跨境使用提供便利,中国人民银行在央行合作方面开始做出诸多有益探索。目前,已经逐步形成了以双边货币互换、双边本币结算以及境外清算机制安排为主的合作体系。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创新本币结算模式,陆续与白俄罗斯、俄罗斯、老挝、印度尼西亚和柬埔寨签订了新型双边本币结算协定,将本币结算范围扩大至两国已放开的所有经常和资本项下交易。
(二)文献综述
目前,关于跨境电商的文献讨论已经较为充分,主要包括贸易规模和结构、贸易风险、跨境电商支付等维度。遗憾的是,虽然部分文献认识到跨境电商将会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但是少有研究能够较为系统地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既有文献多采用理论分析探讨跨境电商对人民币国际化影响,相关实证研究较为缺乏,而且影响机制尚不明晰。同时,部分研究关注到金融基础设施和制度安排对跨境电商发展和人民币国际化的积极作用,但是三者之间关系尚待进一步厘清。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本文提出三个假设:
假设1:跨境电商能够促进差异化产品出口,提升出口技术复杂度,从而增强出口商计价货币话语权,推动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
假设2:跨境电商能够带动第三方支付发展,通过拓展人民币支付网络、优化支付流程、创新支付场景,从而降低货币交易成本,推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
假设3:基于中央银行合作的制度安排可以增强跨境电商对于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推动作用。
03
研究设计
本文参考马述忠和郭继文(2022)、刘玉荣等(2023),基于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设立的准自然实验,实证研究跨境电商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由于不同地区的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设立时间存在差异,本文构建以下多期双重差分模型:
本文使用2009~2020年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对175个贸易伙伴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月度数据,样本来自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RCPMIS)。本文重点关注出口贸易中的人民币结算情况,因此使用RCPMIS数据库中国出口至各国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金额(人民币收款)。在基准回归的基础上,本文额外使用SWIFT提供的人民币真实交易数据衡量出口贸易中的人民币使用,以此对本文的主要结论进行再验证。
04
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基准结果分析
基准回归结果表明跨境电商能够显著促进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区别于传统国际贸易的交易模式,跨境电商借助电商平台达成交易,拓宽了人民币使用场景,有利于克服现有国际货币的强大惯性,促进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跨境电商同样能够增加进口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跨境电商主要推动了跨境电商优势产业出口与高端消费品的进口(刘玉荣等,2023),但是国外贸易伙伴对于高端消费品具有较强计价权,一般采用中心货币计价,因此跨境电商对于进口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影响相对有限。在后续研究中,本文将主要关注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
(二)影响机制分析
1.计价货币话语权
跨境电商可以通过增加中国差异化产品出口,提升中国出口商在计价货币选择的话语权,促进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本文基于海关数据,构建中国出口产品差异化程度指标。借鉴劳赫(1999)的方法,根据产品差异化程度由高到低,将出口产品分为3类:差异化的产品、有参考价格的产品、有组织的交易所交易的产品,分别计算高、中、低差异化产品出口规模
并做对数化处理。本文分别将基准回归中被解释变量替换为上述3个代理变量,以此验证上述机制。结果表明,国际贸易计价货币选择存在“羊群效应”,对于产品同质化程度高的出口商,为了争取价格优势,倾向于与主要竞争者使用相同的计价货币(戈德伯格、蒂勒,2008)。跨境电商能够提升中国出口产品的差异化水平,有利于增强中国出口商计价货币话语权,推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验证假设1。
在促进差异化产品出口,改变出口结构的同时,跨境电商也有助于提升出口产品竞争力,带动中国出口升级,增强出口企业将人民币作为贸易计价货币的话语权。本文基于出口技术复杂度的视角,进一步拓展跨境电商对于计价货币选择权的影响机制。回归结果表明,不论是否在模型中增加控制变量,双重差分项的系数均显著为正,表明跨境电商能够显著提升中国出口技术复杂度。在国际贸易中,产品竞争力越强,企业议价能力越强,使用本币作为计价货币的话语权越大(赵然、伍聪,2014;陈卫东等,2023)。跨境电商通过提升出口技术复杂度,增强企业计价货币选择权,推动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
2.货币交易成本
跨境电商能够带动第三方支付发展,拓展人民币支付网络、优化支付流程、创新支付场景,从而降低人民币交易成本,推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鉴于货币交易成本与货币国际化之间的关联性已在既有文献中得到充分论证(彭红枫等,2017),因此本文仅实证检验跨境电商对货币交易成本的影响。货币交易成本的影响机制回归结果表明,跨境电商能够显著增加人民币跨境使用的国家数量,拓展人民币在跨境贸易结算的使用范围。本文进一步关注跨境电商如何拓展人民币跨境使用的国家数量;跨境电商能够显著增加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最远距离,这意味着人民币的跨境使用边界拓展到更远的国家;跨境电商能够显著增加人民币跨境使用的平均距离。跨境电商降低人民币交易成本,拓展人民币的使用范围,促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验证假设2。
(三)稳健性检验
(四)异质性分析
本文进一步基于汇率波动、资本账户开放、经贸合作协议等维度,分析跨境电商对于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异质性影响。首先,跨境电商对于高汇率波动国家人民币结算的影响大于低汇率波动国家,而且费舍尔组合检验表明两组回归中双重差分项的组间系数差异显著。跨境电商收付款具有高频化、碎片化等特征,企业汇率风险敞口测算难度较高,采用传统的风险对冲方式进行汇率风险管理难度加大,企业倾向于转变风险规避策略,采用人民币计价结算进行汇率风险管理。对于高汇率波动国家,企业更有意愿通过人民币计价结算规避汇率风险,因此跨境电商对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的促进作用也更强。其次,跨境电商对于高资本账户开放国家人民币结算的影响大于低资本账户开放国家,而且费舍尔组合检验表明两组回归中双重差分项的组间系数差异显著。可能的原因在于,低资本账户开放国家更倾向于使用本币或美元、欧元等传统国际货币,而高资本账户开放对人民币这种新兴世界货币的接纳程度更高,愿意根据全球经济和金融形势对货币使用作出调整。在此背景下,跨境电商对于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高资本账户开放国家。最后,对于与中国开展“丝路电商”合作的国家、与中国签署FTA的国家、RCEP国家,双重差分项的回归系数都显著大于其他国家,而且费舍尔组合检验表明组间系数差异显著。经贸合作协议能够降低贸易壁垒,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综试区设立对中国向相关国家跨境电商出口的促进作用更强,更有利于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与此同时,中国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与伙伴国开展经贸合作,能够优化中国制度环境,提升境外贸易主体选择人民币计价结算的意愿(邓富华、霍伟东,2017)。鉴于此,对于与中国签署经贸合作协议的国家,跨境电商更能够推动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
(五)中央银行合作的调节效应
为了验证中央银行合作对跨境电商促进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调节效应,本文将双重差分项与中央银行合作(CBC)做交互,在基准回归中纳入交互项与中央银行合作变量,从而构建交互项模型。回归结果表明对于与中国进行央行合作的国家,跨境电商对于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的促进作用显著更强,验证了假设3。交互项的回归系数均显著为正,表明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的签署和额度增加能够提升跨境电商对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的促进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跨境电商对于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的促进作用,需要积极开展与全球其他货币当局的合作,完善人民币跨境使用的制度保障。跨境支付是跨境电商的关键流程,央行合作能够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和制度安排,为人民币跨境支付提供便利,克服人民币跨境使用的障碍,进而增强跨境电商对于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影响,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05
拓展讨论:基于SWIFT的再检验
(一)基准回归的再检验
上文基于RCPMIS样本实证分析跨境电商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关系,为了增强本文结论的可信度和可靠性,本文进一步采用SWIFT数据进行交叉验证。由于SWIFT数据维度为国家—时间层面,本文参考张洪胜和潘钢健(2021),将2012年3月商务部出台的《关于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对外贸易的若干意见》视作跨境电商政策的始点,使用广义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回归方程如式(3)所示:
回归结果表明与中国在跨境电商行业贸易更活跃的国家,在跨境电商政策实施后,出口贸易人民币交易金额和交易笔数增加的更多。由此可见,基于SWIFT数据的研究结论与基准回归一致,即跨境电商政策可以促进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二)中央银行合作调节效应的再检验
本文使用SWIFT数据对于跨境电商与央行合作的政策协同效应进行再验证,回归结果表明中央银行合作可以增强跨境电商对于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的推动作用。基于SWIFT的人民币真实交易数据的研究结果表明本文主要结论仍然成立,即中央银行合作的制度安排可以增强跨境电商对于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推动作用。
06
主要结论与政策启示
作为贸易新业态,跨境电商有望促进人民币在跨境贸易中的使用,为人民币国际化注入新的动力。本文基于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视角,使用双重差分法研究了跨境电商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并验证了潜在影响机制,获得以下研究发现。第一,跨境电商显著增加了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规模,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第二,影响机制分析表明,跨境电商能够提升出口企业计价货币话语权、降低人民币交易成本,从而促进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第三,中央银行合作可以增强跨境电商对于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影响,表明人民币国际化金融基础设施和制度安排对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作用。不论基于RCPMIS数据库还是SWIFT数据库的研究样本,本文所得结论都保持稳健。
本文为跨境电商促进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充分发挥中央银行合作的协同作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理论和经验证据,具有较为重要的政策启示。第一,引导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在服务实体经济的过程中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在贯彻市场驱动和企业自主选择的前提下,鼓励跨境电商在出海过程中坚持“本币优先”。第二,通过跨境电商推动贸易高质量发展,增强中国外贸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提升中国企业在计价货币选择方面的话语权。第三,加强中央银行合作,建立完备的人民币国际化基础设施和制度安排,为人民币的海外使用创造条件。
来源
作者:
宋科(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
朱斯迪(中国农业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
张津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
来源:
《管理世界》2025年第9期
整理:周佳敏
版面编辑|彭丹凌
责任编辑|李锦璇、阎奕舟
主编|朱霜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