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看手机发布会的鸭宝们,最近一定很高频的听到一句话“由于内存涨价了,所以我们定价的压力很大……”
就比如10月份发布的红米K90,前一天刚开完发布会,第二天就官宣:K90标准版 12GB+512GB版本首销月内直降300元,价格调整为2899元。

对此雷总也在评论区回应表示:12+512,首销月降价300元,仅售2899元。内存涨价实在太多,希望大家能理解我们这份诚意。

vivo新机也被网友质疑“变着法子涨价”。

图片来源:小红书
事实上还真不全是这些手机厂商在卖惨、哭穷然后故意涨价。
据行业研究与多家媒体一致报道:四季度DRAM与NAND合约价整体上调,幅度约5%–20%不等,属淡季反常上涨。
部分厂商(如SanDisk/美光)已上调报价或暂停报价以重新定价。
这里给不懂的小伙伴科普一下,大伙买手机看到厂家写的什么16GB+512GB的存储规格,其中的16GB就是DRAM,而512GB就是NAND。

为了应对这波涨价,各家要么砍掉一些无关紧要的配置、要么直接涨价,例如三星等品牌被曝评估中低端机型涨价的可能。
至于好好的为啥会涨价?那就说来话长了。
随着AI的爆火,全球头部存储厂将更多晶圆与资本投入利润更高的HBM/服务器DRAM、DDR5等,压缩了传统移动DRAM与消费级NAND的产出。
简单粗暴的理解,就是搞AI的硬件厂商出来和手机厂商抢芯片了,而且还钱多事少。

同时随着手机空间的不断变大,整个手机市场对于内存的需求也在扩大。
然而,对于各大工业厂商而言,产线扩产需设备到位、良率爬坡,业内估算从新建到量产往往以“年”为单位,难以在一两季内迅速缓解紧张。
渠道与整机厂在涨价预期下存在“抢购/加单”,厂商在经历长周期低价后也有“修复利润”的诉求,强化了涨价斜率。

总之就是供小于求,内存还不涨价那就是没天理了。
而且类似事其实咱们也早就经历过了,例如2016–2018一轮DRAM上行周期,手机和PC的物料成本就飙升过一次了。
而在2020–2021又遇到了缺芯问题,广泛性的半导体短缺推高包括存储在内的零部件价格,消费电子与汽车等领域均受影响。
面对内存涨价,都可以总结出一套规律了:需求超预期+供给调整滞后→价格上行;随后伴随扩产落地/需求回落,价格再度回归,呈典型“行业周期”。

至于这波涨价会持续多久?
鸭推测不太可能“单边长期上涨”,但短期(未来1–2个季度)仍偏紧、易涨难跌。
所以只能先苦一苦刚需换机or配电脑的鸭宝,这次是真赶上了。

图片来源:小红书@双车
不过要说有没有谁,没有受到内存涨价影响的?
有的,兄弟,有的!那当然是内存当金子卖,加128GB要加1000块的苹果啊

鸭鸭周边不涨价!
还不快速速入手
上一篇:莫愁父母少黄金2:家庭琐事引争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