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慌慌张张,只为碎银几两。一枚通宝,藏着半部中国史。
《国家人文历史》杂志记者、腾讯历史“短史记”主笔杨津涛撰写。用52篇历史脱口秀,讲解近150枚珍贵古币藏品。打捞三千年货币真相,学古人“搞钱”智慧。

“通宝”(铜币)在我国历史上流传了一千多年,既是百姓生活中的微小金融单位,也是治理秩序得以稳固的基石。在今天,货币虽趋无形,但它穿梭于财富、权力、民生之间的身份从未改变。
本书包含52篇短文,近150枚作者亲藏古币实拍图,分为“经济走向”“政治思量”“历史风云”三大板块,轻松漫谈之间,清楚梳理中国货币史。
作者以沉浸人文历史写作的热爱,悉心探寻古币背后隐藏的历史叙事,讲述丰富多彩的个案:强化中央集权的汉五铢钱,开创“通宝”体系的开元通宝,信用货币雏形交子,统一货币乱世的“袁大头”;大臣为梁武帝赎身,《梦华录》中赵盼儿购置望月楼的可行性,收买梁山好汉的价格,白银如何听声辨伪……让读者像听脱口秀一般,在鲜活的历史剧场中学到古人的“搞钱”智慧,更深入地看待人生与金钱的关系。

杨津涛,笔名启风,历史作家、古钱币爱好者,现为北京收藏家协会会员,曾任《国家人文历史》记者、腾讯新闻“短史记”栏目主笔,文章见于《读库》《财新周刊》《凤凰周刊》《安徽钱币》等,与谌旭彬合著有《短史记》。
前言
~经济走向~
一 钱币从计重到计数
二 钱币渐与实物并行
三 纸币又被白银战胜
四 机制币时代终到来
~政治思量~
一 钱文的奥秘
二 统治的策略
~历史风云~
一 生活片段
二 财富源头
三 国家财政
~外篇:泉界人物与掌故~
后记 366
彩插
您现在正要开始阅读的这本书,笼统地说来是关于“钱”的。这到底是怎样的一本书呢?我要先做一些说明:这不是一本货币史专著,毕竟艰深的金融、经济理论,非我所能驾驭;它也并非钱币史图书,因为全书并不会面面俱到地介绍历代钱币形制;这更不是一本收藏类指南,不会反复涉及钱币版别、品相、拍卖等内容。
这是一本努力为读者全面呈现中国古代钱币风貌的通识读物,书名叫“通宝中国”。中国古代钱币以“通宝”为名始于唐代,这两字意为“通行宝货”,也就是各地都通用的货币。从武德四年(621年)到宣统三年(1911年)的1200多年时间里,中国市场上使用着各种以年号、国号命名的“通宝”,甚至辛亥革命后还诞生了民国通宝、福建通宝等。这么看,“通宝”两个字作为中国古代钱币的代名词可谓实至名归。本书以“通宝中国”为书名,意即以钱币为视角审视古近中国的治理逻辑与百姓生活。
首先,钱币自然有其经济职能,能够方便市场交易。中国钱币自诞生以来,其形态在两千多年间历经布币、刀币、方孔钱、银锭,乃至机制币、纸币等变化,而相关铸行活动从未停止。以方孔钱来说,具体怎么铸、铸多少,都大有学问。最理想的钱币自然是市场价值恰能与其铸造成本对等,如果成本与价值相差太多,流通中的钱币要么被熔铸为其他器物,要么让持有者利益受损。控制铸造量同样重要,少了会引发“钱荒”,多了又不免带来通货膨胀。古代统治者不懂什么经济学理论,制定铸币政策时很少考虑长远的市场需求,依据的主要是当下的财政需要。一旦因为战争、工程等原因导致财政紧张,朝廷就会加大铸币量,并尽可能地减少原料、人工等成本,以求赚取最多的“铸币税”。蜀汉的直百五铢、孙吴的大泉当千、北周的永通万国、清朝的咸丰大钱等,币值远远高过成本,朝廷铸行它们是对百姓赤裸裸的掠夺。
其次,钱币可以发挥政治作用,用来昭示政权合法性,彰显治理逻辑。古代钱币无论金银,还是铜铁,上面无不刻着各式各样的文字、花纹。中国从五代十国时期起,新政权建立或新皇帝即位,往往要铸造带有国号、年号的新钱,如南唐的大唐通宝、明朝的万历通宝。西方打制币上的图文更加丰富,古雅典钱币的正面是守护神雅典娜,背面是她那只象征智慧的猫头鹰,展现了雅典人的身份认同。大家可能意识不到钱币可以用于政治宣传。古罗马时代,钱币通常正面是皇帝头像,背面是具有标志性的格言、建筑等,比如罗马皇帝提比略时期,钱币上仁慈、正义等词汇就是对其统治理想的颂扬。钱币在革命年代也起到宣传作用,苏区民众就能时时在钱币上看到“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的标语。
最后,钱币铸造出来后,不管良币、劣币都要进入市场,成为人们手中的财富。第三类故事就是关于钱币的积聚与流通。古人真实的消费场景已经没有办法还原,所幸被火山灰覆盖的庞贝古城留下了很多有关钱的细节。法国学者斯特凡纳·马丁注意到,城中的“米南德之家”有一个大箱柜,里边钱币和珠宝被保存在一起;在另一个房间内,一些钱币被藏在了床铺下。这都让我们看到了古罗马人的存钱习惯。无论中外古今,普通百姓如何利用微薄的收入维持生计,皇亲贵胄通过什么手段积累巨额财富,国家要怎样征税、支出,都隐含了钱币流通的秘密。现代人直观了解历史大多是通过古装剧,看着唐朝人、宋朝人拿银锭买东西不会有任何违和感,很少有人想到白银在明朝晚期才真正成为货币。我们以为皇帝富有四海,能够任意赏赐宠妃、宠臣,可其实他们只能花自己“小金库”里的钱,很难直接动用国库。
另外,钱币也极富收藏价值。钱币因为要在市场上流通,多以铜铁、金银铸造,不仅自身即有价值,且经久耐磨;铸造者想借钱币实现政治目的,挖空心思地加上文字、图案,让它们有了艺术品的模样;许许多多钱币诞生之后,可能流通百年、埋藏千年,历览世间沧海桑田。以上这三点结合在一起,使钱币成为一种历史悠久、广受欢迎的收藏品。南宋钱币学著作《泉志》的作者洪遵,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之父”彼得拉克,都是早期著名的钱币收藏家。因此,我在全书最后也会谈一些钱币收藏界的人物,说一些钱币收藏的掌故。
希望大家通过这本小书能对中国钱币的铸造、流通和收藏多一些了解,进而对古代王朝的运行逻辑、古人的生活状况有更深的理解。
*以上内容摘自《通宝中国:古币背后的治理逻辑和百姓生活》
*本文经出版社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