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央行公布10月金融数据。
要点如下:
1.截至2025年10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35.13万亿元,同比增长8.2%,比上年同期高0.8个百分点,在上年同期基数提高的背景下,仍保持较高增速;
2.社会融资规模存量437.72万亿元,同比增长8.5%,比上年同期高0.7个百分点;
3.1-10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0.9万亿元,同比多增3.83万亿元;
4.前十个月人民币存款增加23.32万亿元;
5.前十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4.97万亿元。
“总体来看,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均保持在较高水平,持续为经济回升向好创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其中,广义货币(M2)余额335.13万亿元,同比增长8.2%,比上年同期高0.8个百分点,在上年同期基数提高的背景下,仍保持较高增速。”业内专家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
社会融资规模保持较快增长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同发力
2025年10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437.72万亿元,同比增长8.5%。
“国债和特殊再融资债券等政府债券发行进度较快、企业债券发行热度较高,均对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形成重要支撑。”有业内人士解释,今年以来,政府债券发行提速,直接融资对社会融资规模的拉动作用明显。特别是国债和特殊再融资债券发行进度较快,用于支持“两重”“两新”、置换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等,对扩内需、保民生、防风险、促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据市场人士测算,今年1-10月,政府债券累计发行规模约22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近4万亿元,企业发债融资也高于去年同期。有专家表示,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规模从去年的1万亿元扩大至1.3万亿元,首发时间比去年提前约一个月,发行完毕时间也相应提前,体现出财政对经济增长及需求拉动的支持,也带动了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长。
这也体现了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协同发力。“当前,两者在政府债券领域的协同,有效稳定了市场资金面,为重大项目提供了资金保障。”业内专家表示。“央行的流动性护航,让财政发债‘轻装上阵’,有效稳定了市场预期。今年,央行通过逆回购、买断式逆回购等操作注入的流动性,为政府债券发行提供了坚实支撑。”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央行综合施策维护了资金面平稳,有力支持了政府债顺利发行。同时,在促进结构优化、补充金融机构资本等方面,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经过多年的持续沟通和配合,也有很好的基础和政策实践。
“宏观政策之间的协同配合十分重要,可以产生‘1+1大于2’的效果,共同支持稳增长、调结构。”专家表示。
同时,也要看到,政府债券快发多发短期对贷款有一定替代。“当前经济运行面临需求不足的挑战,通过加大政府债券发行规模,能够支持重大项目和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助力扩大需求、支撑经济。同时,不少政府债券用于置换融资平台债务、清理拖欠企业账款等,实际上是政府部门适度加杠杆帮助企业和居民部门稳杠杆的过程,有助于经营主体缓解资金压力、减轻债务负担,为经济中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有业内人士对《金融时报》记者解释,据国家资产负债表中心数据,截至三季度末,政府部门杠杆率同比提高8.8个百分点至67.5%,非金融企业部门、居民部门杠杆率分别同比上升4.5个百分点、略降1.2个百分点。
此外,货币供应量保持较快增长,且资金活化程度提高。数据显示,10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35.13万亿元,同比增长8.2%。狭义货币(M1)余额112万亿元,同比增长6.2%,较去年9月低点(均按新修订口径)回升9.5个百分点,较今年年内低点(2月份0.1%)回升6.1个百分点。10月末,M1-M2剪刀差为2%,较去年9月收窄,表明更多资金转化为活期存款,反映出企业生产经营活跃度提升、个人投资消费需求回暖等积极信号。
信贷结构不断优化
与实体经济结构转型相呼应
从效果上看,信贷呈现“总量增长、结构优化”的特征。从行业投向看,贷款行业结构持续优化。10月末,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70.61万亿元,同比增长6.5%。结构上看,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为35.77万亿元,同比增长11.6%,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为14.97万亿元,同比增长7.9%,以上贷款增速均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
应当看到,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也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人民银行持续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更好支持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长周期来看,信贷结构也在不断改善。
“金融是经济的镜像,信贷结构的变化反映了实体经济不同领域和行业资金需求的变动。”业内专家表示,近年来,随着经济向高质量发展不断迈进,信贷结构也已较过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新增贷款投向看,近几年与新动能相关的贷款持续保持较快增速。业内专家表示,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增长动能会由基建、房地产等传统领域向科技创新、绿色低碳等新兴领域逐步转换,反映在信贷方面就是信贷结构的变化,这既是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自然结果,也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质效提升的体现。
“这也离不开人民银行等金融管理部门的政策引导。”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谈到,近年来,人民银行不断丰富工具箱,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持续引导金融机构提升金融产品和服务对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适配性,特别是围绕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以及支持扩大内需等要求,把更多信贷资源投向国民经济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业内专家表示,优化信贷结构不仅是高质量发展阶段宏观调控思路转变的需要,也是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背景下银行实现自身经营目标的客观要求。近年来,一些银行通过改进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优化绩效考核标准等方式,持续完善内部治理,有效传导央行政策激励,推动信贷结构不断优化,实现了信贷“量”的合理增长与“质”的不断提升。
来源: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