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对上海银行的行政处罚决定书。
针对该行在支付结算、货币金银、国库、征信及反洗钱等八大领域存在的违规行为,开出了一张总计2921万元的罚单,其中包括没收违法所得46.95万元以及罚款2874.8万元。
这一处罚举措,充分彰显了监管机构对于银行业合规经营秉持“零容忍”的坚定态度,亦反映出金融监管正朝着精细化、制度化的方向不断纵深推进。
此次处罚所涉及的违规行为,广泛涵盖了金融业务的全链条。
其中,违反账户管理和清算规定的行为,暴露出银行在基础运营环节存在的疏漏;
反假货币业务管理的失守,折射出基层风险防控方面的短板;
而征信信息的违规采集、反洗钱义务未履行等问题,则触及到金融数据安全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核心领域。
值得关注的是,除对机构进行处罚外,另有15名相关责任人被追究责任,最高个人罚款达14.2万元,这充分体现了“双罚制”监管原则的刚性执行。
上海银行回应表示,相关问题源于2021年央行综合检查所发现的2020 - 2021年间的历史遗留问题,目前已完成全面整改。然而,监管层选择在四年之后公布处罚决定,释放出两个至关重要的信号:
其一,金融违规行为的追责不存在“过期”之说;
其二,监管部门正通过“回头看”等方式构建长效监管机制。这种“查处分离”的模式,既给予了相关机构足够的整改时间,又确保了监管的威慑力得以持续彰显。
从上海自贸区的金融改革,到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行动的推进,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其创新的步伐不断加快。但本次事件为金融机构敲响了警钟:业务创新必须以合规为基本前提,金融开放更需要筑牢风险防控的坚实防线。
当前,监管科技(RegTech)正重塑金融监管范式,银行需构建智能化的全面合规管理体系,将监管要求深度内嵌于业务流程之中,而非在事后进行补救。
这起处罚案例为整个银行业鸣响了警示之钟。在利率市场化、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商业银行更应精准平衡好创新发展与合规经营的关系,将合规文化全方位渗透到每一个业务环节以及员工的行为之中。唯有如此,方能真正服务好实体经济,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来源:商讯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