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的业绩会上,平安银行行长冀光恒将2025年称为平安银行“最难的一年”。
上半年,平安银行录得营收、归母净利693.85亿元、248.70亿元,两项数字同比降幅分别为-10%、-3.9%。
利润降幅远小于营收的原因,一是该行降本增效、大力节流后业务及管理费支出同比下滑9.4%,二是拨备反哺、信用减值损失大幅下滑16.27%。
从整体战略看,平安银行如今的收缩来源于对零售业务的刮骨疗毒。
2016年,平安银行启动零售转型,凭借远超同业的资产收益水平跑马圈地,高风险的信用卡、“新一贷”业务一度被争相效仿。
随着行业进入下行周期,以风险换收益的苦果持续暴露。
2023年履新行长的冀光恒主导改革,以几乎“硬着陆”的方式调整信用类高收益业务,保障存量资产安全。
刮骨疗毒下,该行零售部门2024年利润贡献率由2019年巅峰时的7成以上降至不足1%。
2025年,正是平安银行零售改革的关键年份。
信风注意到,近两年该行在资产质量未见优化的大背景下,已频繁通过拨备反哺利润;
具体到业务调整上,则通过大力扩张对公信贷掩护零售业务规模的极速下滑。
但以上种种也意味着,若平安银行的零售迟迟未见起色,不论是整体的拨备覆盖率,或是对公业务大规模扩张下的资产质量,都可能暴露出新的问题。
如何从失血走向止血,再实现造血,是平安银行当下的核心考验。
冀光恒表示,平安银行零售业务已迎来重要节点,多项核心数据出现明显拐点。
与此同时,与资本市场同步复苏的大财富管理业务,或许也将给背靠平安集团发挥综合金融优势的平安银行带来新的生机。
堪堪止血
平安银行如今的止血,主要体现在零售资产质量上:
一是不良率压降,上半年零售不率良较年初下降0.12个百分点至1.27%;
二是新增不良走低,零售不良贷款生成率连续6个季度下降,有明显拐点出现;
三是零售业务中不良率最高,也是改革重心的信用卡业务,资产质量明显提升。
上半年,平安银行信用卡不良率较年初已下降0.26个百分点至2.3%,较2023年改革时,降幅已达0.47个百分点。
对暴露风险的逐步出清,是平安银行零售改革的起点,而刮骨疗毒的代价,则是一定时间内的营收的大幅下滑。
以平安银行零售扩张阶段最具代表性的“新一贷”、信用卡产品为例。
该行副行长项有志透露,自2023年下半年主动压降零售高风险业务起,该行“新一贷”余额已从峰值1500多亿降至100多亿,信用卡余额则从5000多亿降至3900多亿。
平安银行的策略是,将缩减“高风险-高收益”产品的同时,搭建“中风险-中收益”体系,并实现二者的平稳过渡。
该行透露,如今公司已积极开发中收益产品体系:
一是以稳定收入与个人信用为基础,面向消费与小微经营的产品体系,定价水平在7%-8%;
二是以企业数据与个人数据为定价逻辑,面向稳定的中小微企业与企业主,利率在5%上下。
如今平安银行的零售信贷结构,或仍处过渡阶段。
分管零售的行长助理王军透露,上半年下降的零售贷款规模总量中,95%以上为信用卡应收账款;
而近乎从零起步的中收益贷款,今年上半年日发放额已超1亿元、目前市场规模在百亿以上;
高风险产品压降与中风险新品补位,是平安银行自认成功止血的关键,冀光恒判断“零售业务已度过最艰难的灰暗时期,正处于爬坡上行期。”
只是从盈利数据看,平安银行要真正从止血走向造血,还有一段距离。
上半年,平安银行零售业务净利润贡献率仅为4%。
同期该行利息净收入同比下滑9.33%至445.07亿元;
净息差下降0.16个百分点至1.80%,虽高于股份行1.56%的平均水平,但该行已表示,未来在资产重定价及支持实体经济背景下,预计净息差仍有下行压力。
利息收入之外,受代销理财销量下滑影响,平安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下滑1.99%;
受债市波动影响,其他非利息净收入同比下滑近2成至121.39亿元。
最终的盈利指标呈现上,平安银行归母净资产收益率(加权平均)下滑0.54个百分点至5.25%、每股收益下滑0.05个百分点至1.18%。
以上种种信号,意味着平安银行的造血能力尚未获得反转时修复。
造血焦虑
更大的苦恼或在于,留给平安银行从止血到造血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信风注意到,平安银行自2021年起计提的信用减值损失已连续3年下降,今年上半年所计提的信用减值损失同比再降16.27%;
自2022年起,该行拨备覆盖率连年下滑,今年上半年末相关指标较年初再度下降12.23个百分点。
这意味着在保证资产质量基础上,可用于调节利润的拨备空间,已持续缩小。
目前平安银行的业务体系在全力为零售改革这一主线服务。
自冀光恒主导零售改革后,平安银行提出“零售做强、对公做精、同业做专”的战略方针,对公业务逐渐成为平安银行利润贡献主力:
2023年、2024年与2025年上半年,该行对公业务利润贡献率分别为63.6%、79.7%、71%;
管理层亦多次表示,对公业务将顶住压力起到掩护作用,为零售争取缓冲时间。
但信风注意到,近期该行对公利润增速已持续下滑,2023年、2024年与2025年上半年相关数据分别为88.76%、19.9%、-14.3%。
逐步放缓乃至告负的利润增速,预示着平安银行的对公业务也已进入增长瓶颈期;
若想维持“量”的极速扩张,往往要以牺牲“价”为代。
但这可能导致平安银行再度陷入量价失衡、资产质量下滑的局面。
上半年,该行零售不良率下降0.12个百分点的同时,对公不良率已上涨0.13个百分点。
项有志透露“过去两年对公贷款的投放,有的时候没办法兼顾价格,只能先保证量。零售贷款止跌企稳,也给了对公资产调整量和价的机会。”
平安银行欲纾当下之困,既需要加快零售改革进程,亦需要保证对公业务的规模与质量。
今年一季度,冀光恒就主导了该行零售与对公业务负责人的调整,将 原深圳分行行长王军调至总行任行长助理,分管零售业务;
王军在深圳分行时,曾推动分行零售存款占全行五分之一强,多项经营指标表现突出。
冀光恒称“王军有过大连、西安、广州和深圳四家分行一把手经历,调任总行可发挥年轻、有冲劲、战略领域和执行能力强的特点。”
针对如今爬坡阶段的零售改革,王军表示,在拟周期难以实现量的扩张时,应把重点放在结构上;
他透露,未来将进一步零售调整资产结构,加大对基石类贷款、中收益贷款和汽车金融业务的投放,助推零售贷款投放由负转正。
与王军几乎同期到位的,还有调任平安银行副行长、分管对公业务的原平安信托董事长方蔚豪。
方蔚豪早年深耕租赁领域,对公司业务熟悉程度较高。
截至2025年6月末,平安银行对公存款、贷款余额较年初分别增长5.4%、4.7%,客户数攀增长6.5%至90.91万户。
针对贷款上涨,但收益水平下降的现象,方蔚豪称将在负债端压降高息负债与保证金、优化存款结构。
他透露,如今公司对公低收益业务已有下降、活期存款占比稳步提升,资产端已通过管控结构性风险,优化资产负债表和盈利结构。
“我相信按照这样的一个趋势往下走,到年底我们会有不错的收获。”方蔚豪表示。
未竟之望
平安银行最终的战略目标,是做“中国最卓越、全球领先的智能化零售银行”。
显然,平安银行目前离这一目标仍有不短的距离。
冀光恒透露了未来公司在信贷业务上更切实际的目标。
“我们希望用未来几年将息差维持在同业较高水平,至少在股份制银行中争第二、第三。”冀光恒表示,“如果我的资产比别人高两个身位、有基本的风险管控、有30、40个BP的息差优势握在手里,那就一定会形成息差优势。”
冀光恒强调还应保证拨备覆盖率、成本收入比、单个员工产能在同业中的优势,“这种情况下,相信市场会给我们正常的估值。”
在求于息差优势之外,与资本市场同步复苏的大财富管理市场,也被视作下一阶段平安银行逆风翻盘的重要抓手。
2024年初,平安银行明确将财富管理列为与存、贷款并列的三大核心板块之一;
今年上半年,该行零售客户数、私行客户数分别增长0.9%、3.2%至1.23亿户、10万户。
财富管理代销成绩与市场节奏基本一致,上半年,代理个人理财收入6.57亿元、同比增长16.3%,个人基金收入10.51亿元、增长4.7%;
这其中,借助平安集团业务优势的保险收入尤其突出,以46.1%的增幅贡献了平安银行财富管理近3成的手续费。
王军表示,未来在大财富管理方面,将坚持高质量AUM(资产管理规模)增长:
一是强化多场景经营,推动低成本活期存款增长,平衡付息率;
二是重视银保资产、基础理财,扩大AUM蓄水池;
三是搭建数字化平台,提升数字APP的交互感与体验;
此外还将围绕产品体系进行服务能力的提升,培养财富管理专业队伍。
具体策略上,平安银行表示将重点提升中低波动策略产品占比:
代销基金加强含权类产品引导,推出多梯度固收+、均衡偏价值主动权益等产品;
保险产品借助集团医疗养老优势,提供居家养老、高端养老产品服务;
同时针对跨境海外投资业务,通过外币存款、理财、海外公私募产品,满足客户海外资产配置需求,并借助“跨境理财通”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客户。
截至上半年末,平安银行零售客户数、私行客户的客均AUM,较年初仍呈现小幅下降;
随着如今A股慢牛行情的稳步上涨,平安银行未来的财富管理能否支撑起零售第二增长曲线,仍有待时间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