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羽扇观金工作室】
曾经人手多张的信用卡,如今正被年轻人纷纷注销。银行报表中萎缩的数据和社交媒体上“舍离”的分享,共同见证着一个时代的转变。
2022年至2025年,全国信用卡总量从8.07亿张锐减至7.15亿张,三年蒸发近一亿张。仅2024年,就有4000万张信用卡从市场消失。规模的急剧收缩背后,是90后使用率五年暴跌29个百分点的现实。年轻人直言不讳:“逾期两天罚息上千,比高利贷还狠”、“扫码支付直接绑储蓄卡,何必多此一举?”
移动支付的无缝替代成为关键推手,花呗、白条等产品分流了35%的信用卡场景。与此同时,银行清理睡眠卡、收紧授信、砍权益的收缩策略,与用户需求降级形成诡异共生。
不良率攀升加速银行风险出清,2025年上半年多家大行信用卡不良贷款余额增幅超25%。在分化与优胜劣汰的大势下,银行正探索高端客群深耕与属地化经营等差异化路径。
数据透视,规模急剧收缩
信用卡市场的退潮速度远超预期。2025年上半年,信用卡数量再减1200万张,人均持卡量从0.54张降至0.52张。14家上市银行最新中报显示,信用卡贷款余额半年缩水1978亿元,相当于抹去了一家中型城商行的总资产规模。
建设银行尽管保持着信用卡贷款余额万亿规模的最大行地位,但其余额较年初减少了1.03%,占贷款总额比重由4.13%下滑至3.84%。
交易量的下滑更为直观。12家披露数据的银行上半年合计交易11.47万亿元,同比减少1.42万亿元,降幅达11.05%。
即便是“信用卡一哥”招商银行,其2.02万亿元的交易额也同比下降了8.54%。招商银行副行长兼财务负责人彭家文在业绩发布会上坦言:“当前银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总体承压,最大的压力来自于信用卡业务收入。”
社科院报告揭示了一个断代差异:90后信用卡使用率五年间暴跌29个百分点。在街头采访中,年轻人给出的理由直白得残酷。“逾期2天罚息1000元,比高利贷还狠”、“扫码支付直接绑储蓄卡,何必多张卡找麻烦?”、“万一不小心忘记还款,还要担心信用被透支。”
移动支付的无缝替代成为关键推手。支付宝花呗、京东白条等产品分流了35%的信用卡消费场景。银行端的收缩策略也在加速市场萎缩。清理睡眠卡、收紧授信额度、砍掉增值服务——银行的收缩战略与用户的需求降级形成诡异共生。
不良攀升,银行积极应对
在信用卡业务规模收缩的同时,多家银行的信用卡不良率仍在上升。
截至今年上半年末,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信用卡不良率分别较年初上升0.25%、0.13%、0.05%。交通银行信用卡不良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25.73%,增幅第一。
不良率攀升的背后,是银行加速风险出清的努力。今年4月发布的监管指导意见明确要求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做强做优不良资产收购处置业务,服务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
银登中心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金融机构已发布近千条不良贷款转让公告。今年第一季度,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规模达370.4亿元,其中信用卡透支不良贷款转让规模为51.9亿元。
部分银行的风控措施已见成效。浦发银行、兴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较年初已出现下降,招商银行不良贷款率与年初持平。兴业银行行长陈信健表示:“这几年,我行下大力气推动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信用卡‘三大风险’从高发转向收敛。”
面对市场变化,银行信用卡业务正在经历深刻转型。各大银行纷纷调整经营战略,探索差异化发展道路。
建设银行在中报中称,信用卡贷款业务顺应国家政策导向,开展消费金融专项行动,加强居民购车、家装、家具家电等“以旧换新”消费需求刺激。
交通银行则围绕文旅、美食、购物、出行等民生消费领域,积极开展全卡普惠活动,深化“最红星期五”品牌场景生态布局。
银行差异化竞争有两大路径:一是满足高端客户需求,挖掘高端客户的价值;二是满足基础客户刚性需求。
中信银行在财报中透露,今年该行聚焦场景化高质量获客,上半年信用卡新发卡客户中优质客群占比达到55.48%,同比增长10.79个百分点。
从近两年各家银行高端信用卡权益的调整方向上,也可以看出这一转型趋势。招商银行目前的高端产品矩阵分别对应刚需消费、商旅场景、家庭消费、跨境旅游等不同高净值人群需求。
信用卡业务属地化经营成为新趋势。去年以来,多家银行纷纷关停信用卡分中心,从集中垂直管理转向属地分行经营,强化头部优质客群服务,打通从消费支付到资产管理的链条。
有头部银行信用卡中心人士指出:“在银行信用卡业务当下的转型周期中,分化、优胜劣汰是大势所趋,只有差异化的产品服务,更精细的成本权益管控,以及扎实的风险管理能力,才能实现业务可持续。”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全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数量为7.15亿张,已连续11个季度持续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