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钟晓璐
近来,金价一路攀升,二手黄金的回收交易异常火爆。在黄金等贵金属交易中,商品因故变形、标识消失,消费者如何主张自身权益。近日,四川自贸区法院审结了一起涉及黄金首饰的买卖合同纠纷案。
消费者张某诉称,购买的金饰在回收时检测出纯度不足。金饰商家辩称,因戒指已经熔化变形,无法辨认是否是本店饰品。
法院经审理查明,该案的核心争议点在于标的物的同一性认定。即,消费者能否证明其提交的、已熔化变形的戒指,即为当初从该商家购买的原物。
四川自贸区法院经审理认为,根据国家标准GB 11887-2012《首饰贵金属纯度的规定及命名方法》的规定及珠宝公司的陈述可知,厂家代号是贵金属首饰必须标识的印记内容之一,该公司的产品均印有相应的关键标识。
虽然案涉戒指重量与《保证单》上载明的戒指重量一致,但是该案中张某提供的黄金戒指已经熔化变形,无法识别出厂家代号等关键标识,即使重量相同仍不能达到证明该戒指与张某于2023年9月购买的商品系同一标的物的目的。因张某举证不足,法院无法支持其诉讼请求。
宣判后,该案已经生效。
怎么买得放心、维权不踩坑?法官给出以下建议:
第一步 购买渠道要正规,凭证信息要齐全
尽量选择正规商家,索要发票或交易凭证,务必载明商品名称、规格、重量、纯度等关键信息。如有第三方鉴定证书,更保险。
第二步 商品标识要清晰,“身份证明”要留存
品牌印记、防伪标志、标签、包装盒、质保卡……这些都是证明商品来源的重要证据。本案中张某正是因为无法提供这些“身份证明”而败诉。
第三步 回收要选正规渠道,检测流程要透明
回收时选择正规机构,要求对方出具书面检测报告、称重单据和回收凭证,明确记录品牌、款式、重量等信息,做到全程留痕、有据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