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0月29日电 (记者乔业琼)据中疾控微信公众号消息,人体的骨量在青年时期达到峰值,30-35岁后开始缓慢流失,减少到一定程度后将处于“低骨量”(又称骨量减少)的状态,如果不加以干预,有可能发展为骨质疏松症,面临骨折风险。
据中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我国40岁及以上人群低骨量的流行率为40.9%,60岁及以上人群低骨量的流行率达到47.5%。体重过低或过高是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而低骨量是逆转骨量流失、降低骨质疏松症患病风险的“黄金窗口期”,可通过“强健骨骼三步走”策略,做好体重管理、坚持有利于骨健康的生活方式,构筑起健康骨骼的第一道防线。
第一步:科学评估
测算自己的BMI:用体重(千克) ÷ 身高(米)²,18岁-64岁成年人应将BMI维持在18.5-23.9的健康范围内。
关注体重变化:老年人体重不应过轻,65-79岁老年人BMI控制在20.0-26.9,80岁及以上老年人BMI控制在22.0-26.9,无特殊原因的体重显著下降是健康警示信号。
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建议40岁以上,以及有骨质疏松症家族史、体重过轻等危险因素的年轻人定期检测骨密度,在社区或体检机构使用超声骨密度仪、前臂双能X线吸收仪、定量CT等进行骨密度筛查,筛查有风险的人群尽快前往医院使用双能X线吸收仪(DXA)检测骨密度,尽早识别低骨量。
第二步:营养加固
足量钙摄入:每天保证摄入300-500毫升奶制品(牛奶、酸奶)、多吃豆制品、深绿色蔬菜。
补充维生素D:多进行户外活动,晒太阳(每日15-30分钟),食用富含脂肪的鱼类和蛋黄。
优质蛋白质:保证鱼、禽、蛋、瘦肉和豆类的充足摄入。
第三步:有效运动
规律进行体育锻炼,减少静坐,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身体活动,老年人如难以达到,也应尽可能地增加力所能及的身体活动。
通过有氧运动如跑步、健步走、游泳、跳舞、骑自行车等,有效刺激骨量增长。
通过肌肉力量训练,如使用弹力带、哑铃或进行深蹲、俯卧撑等一些阻抗力量训练,增强肌肉力量,更好地保护骨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