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我老了,如何被温柔守护?
机器人可以当中医,问诊、艾灸、按摩得心应手,也能打太极八段锦、领跳广场舞,情绪价值拉满……这是今天举行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智享未来——保姆机器人大会”成都智慧康养机器人展演上的场景。
又一年重阳节,养老话题热上加热。
数据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达3.1亿人。根据预测,到2035年左右,这部分群体将突破4亿人,占总人口比重将超过30%。
逼近重度老龄化阶段,如今,当我们谈论“银发经济”,或更应着眼“不止于养老”。
“蓝海”之上,谁在起舞?
“手机放哪儿了?”“手机在电视柜上。”
“现在是10点36分,别忘记吃降压药哦!”
及时回答问题和准时发出提醒的,是中科源码(成都)服务机器人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上下游企业研发的保姆机器人“洋洋”。经过精心调试,“洋洋”已在成都太保家园养老社区正式上岗。
工作中,“洋洋”还要当起健康监测小卫士,每半小时会对整个房间进行一次安全巡视,如果老人摔倒且无法呼救,它会帮忙报警。
透过这一幕,可以看到银发经济赛道上的两条“跑道”。
一条“跑道”上,消费内容正进行科技化比拼。中科源码服务机器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许祯发认为,“机器人+养老”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当硬核科技与温暖亲情同频共振,‘老有所养’‘老有所安’的美好未来更加清晰可见。”
另一条“跑道”上,养老社区类产品开始抢夺市场。据国内头部保险经纪公司资深合伙人赵皓盈介绍,此类产品中,购买达标保费便可锁定养老社区入住权,享受居住、医疗、社交一体化服务,“此类产品常与分红型养老险或养老年金险绑定销售,通过‘保障+资源锁定’提升吸引力。”
仲量联行中国区零售地产与消费研究负责人朱建辉认为,金融创新是当下银发经济发展趋势之一,“与老年人相关的理财、保险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也将养老地产与保险结合,加入完善的医疗、看护体系,瞄准中高收入银发消费群体。”
此外,朱建辉表示,随着老年教育、老年网购、时尚奶奶团、候鸟式旅居、“以防代治”健康观念等盛行,享老消费、数字机遇、丽人延龄、旅居时代、养生新观等银发经济发展趋势应运而生。
趋势之下,一片商机;蓝海之上,千帆竞发。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10月11日,国内银发经济相关企业现存量达53.9万家。近10年银发经济相关企业年注册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今年前9月注册量达6.55万家,同比增长6.63%。
“元气老人”究竟是谁?
我国银发经济正步入“黄金时代”。这样的认识,基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截至2024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31031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2%。据测算,目前,我国银发经济规模在7万亿元左右,到2050年将达到49.9万亿元。
庞大的数据背后,一定有庞大的市场,但谁来支撑这个市场?
近日,有观点认为,撬动银发经济的“元气老人”群体,是10年、15年后的“75后”和“80后”。采访中,赵皓盈以自己一位客户的故事回应了这一观点。
40多岁的陈先生已经搭建起自己的养老体系:配置了终身养老年金险,购买了带养老社区权益的产品,还搭配有增额分红险。“养老规划不是为了‘躺平’,而是想老了之后有选择权。”陈先生的想法很实在。
在赵皓盈看来,这种模式正成为30-50岁群体的主流选择,“从行业数据看,25-50岁是养老产品的核心购买群体。”赵皓盈分析,这其中,大部分购买群体是在“为自己规划”,其次是“为父母补充养老保障”。
对养老产品的接纳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一个家庭的消费态度。
当“千禧一代”渐渐成为家庭的中流砥柱,当越来越多“千禧一代”更愿意携“一家三代”而非只是“一家三口”开启长短途出游、出门购物就餐、娱乐休闲,年轻世代的消费观念也在潜移默化影响上一代“新银发族”。
“‘新银发族’主要是‘60后’的新退休人群,相较于‘50后’‘40后’的早期退休群体,他们更愿意将‘养老’变成‘享老’。”朱建辉称,随着“60后”逐步退休进入晚年,中国银发经济正迎来结构性变革,“这一代曾经历物质匮乏时期,如今在时间与财富相对充裕的条件下,其消费行为呈现出鲜明的‘补偿性’特征,他们愿意在衣食住行游购娱等各个领域消费,而不再止于养生、医疗等传统消费支出。”
如何推开“黄金时代”之门?
据统计,中国目前的老龄化水平接近日本上世纪90年代中期及英国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在那些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身上,能看出银发经济的发展趋势。
日本“熟年族”成为旅游市场主力,欧美“婴儿潮一代”则在健身、终身学习和数字娱乐上持续投入。这是消费意愿的质变——从“生存型”向“品质型”跃迁。
德国推出易开关包装,北欧涌现辅助性家居,日本出现健康监测设备、外骨骼护理机器人等创新产品,则是以“适老化”和“科技化”为抓手,助推消费内容“精细化”。
而在东京伊势丹新宿店,通过增设休息区、优化灯光与动线,将适老服装与保健品自然融入主流动线,打造尊重个人尊严的“无龄空间”。这是一次撕掉“老年”标签的消费场景重构。
“对标欧美发达国家,中国银发经济无论从规模还是发展阶段,都还过于早期。”朱建辉表示,我国的银发经济还需要经历培育壮大,加入本国的优势传统,在消费内容上不断创新。
前不久,位于成都的R29社区智惠食堂收到了一面锦旗。送锦旗的是60多岁的李光先。“他是这里的常客,觉得我们传递出一种温暖。”食堂经理于静说,也曾收到附近老人送来的水果,大家相处得非常融洽。
R29社区智惠食堂是锦江区的助餐点。于静说,锦江区民政局每个月会给70岁以上的老人40-160不等的养老积分,积分可用以抵扣在助餐点的消费。60岁以上的老人在R29社区智惠食堂可享受9折优惠,一顿饭人均消费大概15元。此外,食堂还可以为行动不便的老人送餐上门。
回应老年人群日益多元的需求,社区是推动银发经济产品、服务、基础设施以及其他衍生经济活动向银发人群身边、家边、周边集聚的最佳“落点”。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社区食堂也在撬动“舌尖上的幸福感”。
“随着老年人的社会保障不断完善,老年人的后顾之忧得以解决。”朱建辉表示,全国各地都在不断加速推进银发经济的消费新场景建设,从社区到商圈,从城市到乡镇,都在为银发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