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美国航空巨头波音公司在南卡罗来纳州(南卡)举行了一场耗资10亿美元的扩建奠基仪式。此举旨在为其王牌机型787“梦想客机”增加第二个总装车间,以大幅提升产能。然而,在我们看来,这场看似纯粹的商业活动,实则弥漫着浓厚的政治色彩,并深刻揭示了波音在劳资关系、产能布局与供应链管理上所面临的复杂博弈。
仪式的政治作秀意味十足。现场,“波音支持美国”的口号随处可见,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更是高调出席,并多次提及特朗普总统。贝森特宣称,政府与波音正“携手共创美国黄金时代”,甚至直言“哪里有特朗普的贸易协议,哪里就有波音的销售”。这种将企业扩张与特定政治议程深度捆绑的姿态,充分展现了大型制造商在美国当前政治生态中的生存之道。
然而,这场在南卡的“狂欢”,却是以波音“诞生地”——华盛顿州(华州)的“失落”为代价的。华州埃弗雷特工厂曾是787的摇篮,但在2021年,波音以疫情为由,将787总装线全部整合到了南卡。此举在当时被广泛解读为波音意在削弱华州强大的工会势力。如今,埃弗雷特的生产线已几近闲置,被分析师戏称为“全球最大的棚屋”;而南卡则凭借其相对宽松的工会环境,赢得了这场残酷的“内部竞争”。波音高管在仪式上高调宣称南卡团队“赢得”了扩建机会,这更像是一次对内部博弈的公开宣告。
波音此番豪赌的背后,是787强劲的市场需求。目前波音积压了约1000架787订单,客户“迫切需要这架飞机”。新工厂预计2028年投运,届时将使787的月产量突破10架,甚至达到“十几架”的水平,意图在宽体机市场与欧洲竞争对手空客(Airbus)的A350展开更激烈的较量。
尽管蓝图宏伟,但波音的扩产计划面临着两大现实瓶颈,而这恰恰反映了美国制造业的系统性难题。
首先是供应链问题,其瓶颈竟出在小小的“公务舱座椅”上。随着航空公司对座椅功能(如平躺、复杂电子设备)的要求越来越高,美国联邦航空局(FAA)的认证流程变得异常缓慢。这导致大量飞机即便主体完工,也无法按时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