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最近加快了对中国商品征税的步伐,原定2028年才执行的新政策,现在提前到了2026年。而这一政策的重点,正是针对从中国电商寄往欧洲的小包裹。这一变化让人有些意外,因为就在不久前,中国刚在芯片问题上对欧盟表达了合作的态度,放宽了部分芯片出口限制,但欧盟却选择在同一时间加强防范。

欧盟原本计划2028年才取消小包裹的免税政策,但现在突然提前了两年。虽然欧盟宣称这是为了“修改税制”,并表示目的是“让市场环境更加公平,保护本地商家的利益”,但从政策的目标和时间节点来看,显然有针对中国的嫌疑。欧盟在声明中提到“竞争被扭曲”和“保护经济利益”等,虽然措辞不重,但其意图已经十分明确。
近几年,中国电商的商品大量进入欧洲市场,价格低、种类多、配送迅速,虽然欧洲消费者很高兴,但本地商家却感到压力增大。欧盟这次的政策,可以看作是给这些本地商家提供支持,同时通过设置税收门槛,给中国的出口商施加压力。
根据这项新政策,每个小包裹需支付2欧元的手续费,虽然这笔费用看起来不大,但对那些依靠大量交易来获利的中国电商平台来说,成本压力会大幅增加。欧盟这项举措,实际上并不是封杀中国商品,而是通过“规则”来调节市场。虽然这条规则何时改变、如何改变,却有着明显的指向性。

事实上,欧盟早就讨论过这项政策,只是近期的中欧摩擦,特别是在芯片问题上的争执,可能加速了这一政策的实施。几周前,中欧在芯片领域的争议升级,荷兰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收回了中国控股的安世半导体公司的控制权。作为回应,中国立即采取了反制措施,禁止该企业在华工厂及分包商出口关键零部件和半成品,这些零部件对于维持该企业的生产和欧洲汽车工业的供应链至关重要。
面对这场摩擦,中国商务部随后宣布对“合规且用于民用领域的相关半导体产品出口”实行豁免,这是一个相当大的让步。中国还希望欧盟出面劝说荷兰纠正之前的决定。从中国的表态来看,中方明确表示希望通过沟通解决问题,而非对抗。

然而,不久后欧盟便宣布了加税政策,这一动作让人产生联想。中国刚递出合作的橄榄枝,欧盟却在此时加快了防范步伐,仿佛早已等着中国松口,趁机推进这一计划。从这个角度看,欧盟并不是在等待中国的回应,而是在等一个“合适的时机”来执行早就计划好的政策。此时的时间点相当微妙,一方面借了中国让步的“台阶”,另一方面又避免了在芯片问题上与中国正面冲突,转而通过包裹税来调整中欧关系。
从表面上看,这次加税只是一次普通的贸易政策调整。但放在更大的背景下,它显然意味着中欧之间经济关系的紧张加剧。过去十几年,中欧经济关系被认为是“压舱石”,无论政治如何波动,经济合作总能稳住双边关系。然而,现在看来,这块“压舱石”正逐渐松动。

欧盟最近在全球贸易中的表现尤为活跃,不仅对美国,对中国,甚至对其他国家,都在加快出台新的贸易规则。从中国的角度来看,欧盟的加税政策,明显透露出“去风险”的意图。虽然欧盟公开表示要减少对中国的依赖,推动供应链多元化,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一目标并不容易实现。像德国、法国等核心国家,依然对中国市场依赖深重,特别是在制造业和高端消费品领域。因此,尽管欧盟在政策上日益强硬,但内部的声音却并不一致。有些国家担心与中国“走得太近”,而另一些国家则担心与中国“走得太远”。

欧盟在中美之间夹缝求生,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安排自己的位置。结果是,一方面向中国喊话合作,另一方面通过政策设置障碍,希望在两者之间保留谈判的筹码。然而,这种两面讨好的策略,往往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取得预期效果。对于中国来说,欧盟的不明确态度只会增加不确定性;对于欧盟自己来说,过度依赖贸易手段,最终可能伤害到本地企业和消费者。

许多欧洲商家开始担心,新政策实施后,商品成本将上升,物流周期会变长,最终可能影响到消费者市场。而消费者未必会为“政策公平”买单,毕竟,大家都希望能以更便宜的价格购买到心仪的商品。
从芯片问题到小包裹税,这两个看似没有关联的事件,实际上都反映出一个共同的问题:中欧合作的基础正在发生变化。过去是“你有我需要的商品,我有你要的市场”,现在则变成了“你不给我让利,我就用规则来限制你”。欧盟的政策变化,背后是对中国竞争力的担忧,也是对未来全球格局的不安。无论其出发点如何,频繁的政策调整只会加剧双方的猜疑,降低互信。
中欧建交50年,这段关系曾在风雨中稳住阵脚,靠的不是谁压倒谁,而是双方都知道“合作比对抗更划算”。合作是一条双向道,而限制则是死胡同。如果欧盟继续通过“规则”来包裹“防范”的内核,最终可能让自己陷入困境,而非让中国吃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