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陈白
近期,多家银行下架5年期大额存单或定期存款的消息,在理财圈引发震动。这看似只是银行产品线的常规调整,实则引发了普通储户的广泛焦虑。
对于长期依赖存款保值的中国家庭而言,5年期定存的“退潮”,不仅是一款产品的消失,更标志着过去那个“躺着赚钱”的简单理财时代,正在渐行渐远。
曾几何时,5年期定存是普通人心中坚实的“避风港”。它意味着长期的确定性,能在经济波动中锁定可观收益。
随着这一产品陆续隐退,这种确定性被打破,将无数寻求安稳的资金赶出了舒适区。大家既想要本金安全,又想要跑赢通胀,但在不断下降的利率面前,这种“既要又要”的诉求变得越发奢侈。这折射出当前环境下,投资者与市场环境之间日益加剧的错配。
5年期定存的消失并非偶然,而是“低利率时代”还将延续的信号。银行作为经营风险的机构,嗅觉敏锐。当银行不愿为长期资金支付高成本时,意味着市场对长期利率预期走低。为避免“利率倒挂”风险,银行削减长期高息负债成为必然。

这对普通人无疑是记闷棍。过去,我们习惯通过储蓄实现财富稳步增值,4%、5%的无风险收益曾被视为理所当然。如今,3%不仅成了收益“天花板”,甚至正变成难以触及的奢望。这种落差强迫投资者调整对定存的认知:存款将回归“保管”属性,而非“增值”工具。
普通人的焦虑并非矫情,而是基于现实的理性反应。而这种焦虑,源于两方面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
首先,定期存款价值下降,迫使大家提升理财意识,却面临能力不足的尴尬。长期以来,中国老百姓不需要复杂的“理财能力”,因为存款和房地产足以容纳财富并提供回报。但现在逻辑变了。
随着利率下行,单纯存钱可能跑不赢通胀,复利效应减弱,资产缩水风险增加。想维持购买力,普通人被迫走出银行,接触债券、基金、保险甚至股票等复杂产品。然而,这一跨越充满风险。
相比存款的刚兑,净值化产品的波动让习惯保本的投资者无所适从。很多人被迫在“不理财财富缩水”和“乱理财本金折损”的困境中摇摆。这种被动的“意识觉醒”,往往伴随着试错阵痛。
更为严峻的,是资产荒加剧,可投优质产品减少。这是“钱往哪里放”的终极痛点。若说利率下降是“堵”了退路,那么优质资产稀缺则是“断”了前路。
曾经的蓄水池房地产市场经历深刻调整,房产流动性和增值潜力大不如前;股市虽处低位,但高波动性让风险偏好低的普通人望而却步;债券市场虽相对稳健,也面临收益率走低窘境。

局面因此变得尴尬:市场不缺钱,居民储蓄意愿高涨,万亿资金寻找出路;但市场缺乏匹配普通人风险承受力且回报满意的优质资产。
从这个角度来说,5年期定存的消失,剥夺了普通人最后一个低门槛、高确定性的选项。大额存单“秒光”、储蓄国债遭抢购、年轻人买金豆子,这些现象背后都是“资产荒”焦虑的投射。
资金在狭窄通道中拥挤,稍有收益优势的产品便被瞬间填平,加剧了理财难度。
今天我们需接受一个残酷现实,那就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为获得同样收益,需承担比过去大的风险;或为保持同样安全性,必须接受比过去低的收益。这是投资从“暴利”回归“常态”,甚至走向“微利”的过程。
面对5年期定存“退潮”后的新世界,普通人该何去何从?摒弃“保本高息”幻想,接受低利率常态,调低回报预期可能是第一步。当3%成为高收益时,不应再对年化10%抱有幻想,以免落入诈骗陷阱。
此外,构建多元化配置思维也很重要。虽然这是老生常谈,但既然单一存款无法满足需求,通过组合存款、国债、稳健理财、保险及少量权益资产来平滑风险、争取收益,将成为必修课。通过学习实践提升财商,已不再是选修,而是生存技能。
在资产收益率普遍下降的今天,投资自己、提升技能、保持健康,这些“人力资本”的增值,或许比单纯金融资产增值更为可靠。
这是一个理财越来越难的时代,安全气垫变得越来越薄,风浪却在逐年加大。对于普通人,正视焦虑,理解背后的低利率趋势与资产荒逻辑,并调整心态策略,是在不确定时代中唯一确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