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截止时间为9月3日。
文件的核心之一,是把单笔对外汇款的客户核验与信息随款传递要求“说清说透”,门槛明确到“人民币5000元或等值1000美元及以上”。这也是为什么它一出场,就把“从国内往境外汇款”推上了风口浪尖。
与网络解读“是否又收紧外汇”的焦虑情绪不同,这份草案的定位更接近把反洗钱(AML)底层要求做成可操作细则,并与国际标准(FATF“旅行规则”/R.16)保持一致。
FATF在今年6月刚更新了支付透明度与“随款信息”规则,强调跨境支付必须随付真实的付款人/收款人信息,并对部分情形引入更细颗粒度的记录与核验要求。
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门槛下调显著:此前公众熟悉的监管门槛大多与1万美元挂钩,现在调降至1,000美元(约5,000人民币),意味着越来越多小额跨境汇款将受到管控。
身份核实与信息传递:不仅对汇款人的姓名、账户、住所等基本信息进行核查,若汇款人并未在该金融机构开户,还需记录身份证号、联系方式等可追踪信息,并随款项传递给境外接收方,所有信息须保存至少10年。
监管范围扩大:此规定适用对象不仅限于银行,还包括非银行支付机构(如支付宝、微信支付)、预付卡发行机构、小额贷款公司等都被纳入监管范围。据悉,支付宝和微信都有跨境汇款功能。
产生的直观影响
合规操作依旧顺畅
常见场景如子女留学缴纳学费或海外赡养汇款,正规银行渠道本身流程齐全,只要如实提供材料和信息,依旧可以顺利办理。一些用户反馈,按要求提交后,跨境汇款依然流畅。
未来银行风控会更加智能化,对异常交易(如多人频繁向同一境外账户汇款)触发预警并配合人工审核。
“灰色手法”风险急升
全球资产配置承压
在合规与配额限制下,QDII等正规投资渠道或将更加稀缺,费用及门槛可能阶段性抬升。部分家庭的跨境投资流动性会下降,资金可能转向港股通、贵金属等替代渠道。
企业需提前规划
涉及进出口、跨境并购或境外投资的企业必须在合规框架下提前做好材料准备。监管原则将遵循“低风险简化流程,高风险严格审查”,因此信息的完整性与准确性直接关系到业务能否顺利推进。
对金融机构而言,这是一次系统性升级;对个人与企业而言,这是合规习惯的重塑。换言之,合规路径依然存在,但“打擦边球”的方式已不再可行。
来源:外土司看市场、华人生活网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