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8月22日,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正式宣布,美国政府已成功收购芯片巨头英特尔10%的股份。此消息一经公布,迅速引发全球半导体行业及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业界普遍认为,美国产业政策或开启从“补贴”到“持股”的大转向。
就交易具体详情来看,美国政府将以每股20.47美元的价格购入4.333亿股普通股,总投资额约89亿美元,对应10%的股权。在资金来源方面,其中57亿美元来自《芯片与科学法案》已批准但尚未拨付的补助资金,另外32亿美元来自一项用于开发安全芯片的独立政府项目。
据媒体报道,8月2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表示,美国政府没有花任何成本就获得了这些股份,目前市值约为110亿美元。这对美国政府来说是一笔伟大的交易,对英特尔来说同样如此。
英特尔的危与机
近年来,英特尔面临销售增长停滞和持续亏损困境,难以恢复在行业中的技术领先地位。这笔交易或将给英特尔带来转机。
英特尔首席执行官陈立武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作为全球唯一在美国同时进行尖端逻辑芯片研发和制造的半导体公司,英特尔始终致力于确保全球最先进的技术由美国制造。此次与美国政府的合作,将进一步强化我们在美国本土的芯片生产能力。”
短期来看,美国政府入股给英特尔带来诸多利好。资金层面,英特尔近年深陷困境,销售增长停滞、持续亏损,研发与扩产急需大量资金。此次美国政府投入89亿美元,无疑是一场“及时雨”,使其有更充足资金投入到技术研发和产能扩张中。
在市场信心方面,政府入股相当于给英特尔贴上了“国家背书”的标签。这会让投资者、合作伙伴对英特尔的信心大增,在资本市场,截至当地时间8月22日收盘,英特尔报24.8美元,涨幅5.53%,最新市值1085.5亿美元。
然而,长期来看,英特尔也面临诸多挑战。美国政府成为大股东后,政治因素对英特尔决策的干扰也将难以避免。政府可能会从国家战略、政治利益等角度出发,要求英特尔在技术研发方向、市场布局、产能分配等方面优先满足政府需求 。可以参考此前美国政府要求英伟达和AMD将特供给中国的芯片收入的15%进行上缴,以及芯片的漏洞后门风险。
英特尔还面临着摆脱技术依赖、实现自主创新的难题。尽管获得政府资金支持,但仍面临产品路线图薄弱、难以吸引用户等挑战,形势不容乐观。在个人电脑芯片领域,AMD和高通紧追不舍;在人工智能处理器领域,远远落后于英伟达,其代工部门与台积电相比也逐渐拉开差距。
全球半导体产业迎来新变局
美国政府入股英特尔,对全球半导体格局的影响同样深远。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上,美国意图通过掌控英特尔,进一步完善本土芯片产业链。
从芯片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英特尔在美国本土有较为完整的产业布局。政府入股后,可能会推动英特尔与本土上下游企业加强合作,减少对国外供应商的依赖,增强美国半导体产业的自主性和安全性 。与此相对应地,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原本的国际分工格局也将受到冲击,产业链可能变得更加“碎片化”,各国纷纷追求自主可控,全球资源优化配置的难度加大。
从国际竞争角度看,美国这一举措加剧了全球半导体领域的竞争。其他国家为了维护自身在半导体产业的地位,可能会加大对本国半导体企业的扶持力度。比如,欧盟此前就推出了《芯片法案》,计划投入大量资金提升欧洲半导体产业竞争力;韩国也在不断加大对三星、SK海力士等半导体企业的支持。未来,全球范围内半导体产业的政策竞争、技术竞争、人才竞争将愈发激烈,可能引发新的产业竞赛。
综合来看,美国政府收购英特尔股份,是政府层面对半导体产业干预的新手段,也是产业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节点。对于英特尔而言,短期的利好与长期的挑战并存;对全球半导体格局来说,产业链、国际竞争和市场结构都将面临深刻变革。
未来,英特尔如何在政府干预与市场竞争中找到平衡,各国半导体产业又将如何增强自主可控、迎接未知挑战,值得持续关注与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