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7个月的印度外贸成绩单公布了,有利好的一面,也有不乐观的一面!对印度利好的一面是:在特朗普挑起的贸易战背景下,进出口商品总值依然达到了6834亿美元,同比上涨2.2%。
不利的一面是:在商品出口金额下降0.3%的同时,进口的商品金额却扩张了3.9%,这导致:2025年前7个月的印度对外商品贸易“逆差”扩大至1546亿美元,同比上涨11.8%。
印度外贸前两大伙伴:美国、中国
前7个月,美国超过中国,再一次成为印度对外贸易第一大伙伴——双边贸易额为881.24亿美元,同比增长20.3%。其中:印度向美国出口600.19亿美元,增长24.2%;自美国进口281.05亿美元,增长12.7%。
前7个月,印度在和美国的贸易中获得“250亿美元的顺差”,同比大涨38.7%。从数字上来看,美国依然是印度外贸“顺差中的最大贡献者”,这或许就是:莫迪对特朗普增加关税而深恶痛绝的原因。
印度与中国的贸易额在今年前7个月为791.26亿美元,同比增长12.6%。其中,印度向中国出口95.84亿美元,增长0.7%;自中国进口695.41亿美元,增长14.5%——与中国贸易逆差600亿美元,上涨17%。
前7个月,印度对外贸易呈现出一幅引人注目的图景:对中国高达600亿美元的逆差和对美国250亿美元的顺差形成了强烈对比,这一冷一热的两组数据清晰地勾勒出印度在全球贸易网络中所处的独特位置及其面临的复杂经济现实。
这一数字凸显了印度制造业对“中国制造”的深度依赖——从电子产品、工业机械到化学品和原材料,中国产品深入渗透印度产业链,满足了其国内生产和消费的旺盛需求。犹如我们的另外一个邻国越南。
与此同时,印度与美国贸易关系则走向了另一个方向——印度向美国出口了600亿美元的商品,同比增长24.2%,创下历史新高。这一强劲表现使美国成为印度最重要的出口目的地,吸纳了其大量的精炼石油、药品、珠宝及其他商品。
相比之下,印度自美进口为281亿美元,虽也有12.7%的增长,但规模远小于出口,从而创造了250亿美元的顺差,同比增幅接近40%。美国市场成为拉动印度出口增长的核心引擎,有效对冲了与其他国家的贸易逆差。
这种“双轨”并行的贸易格局对印度而言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对美顺差是印度经济增长和外汇储备的重要支撑,展现了新德里在部分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对华巨额逆差也暴露出印度产业供应链的脆弱性和本土制造业面临的挑战。
换言之,印度经济正同时享受着来自美国的市场红利和来自中国的供应链支持——这种看似矛盾却实则合理的贸易格局,正是多年来全球化产业分工与合作的自然结果。
包括印度、越南、墨西哥在内的新兴发展中经济体凭借人口红利和市场潜力,成功融入了国际产业链——既承接了来自美国的市场订单,又依赖于中国提供的、原材料、中间产品和生产设备。
这种模式在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使这些国家面临如何平衡双边关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长期考验。未来印度能否在保持对美国出口优势的同时,逐步缩小对华贸易逆差,将考验其产业政策的智慧与执行力。
总之,自由贸易体系为印度这种新兴经济体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发展空间。它使印度能够充分发挥其在某些制造和服务领域的比较优势,畅通无阻地进入美国等庞大消费市场,从而创造就业、积累外汇。
同时,开放的市场也让印度能够以更具竞争力(性价比)的价格获取中国供应的中间产品和技术设备,有效支撑其国内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这种"两头受益"的模式正是全球化的红利。
若转向贸易保护主义,将对印度经济造成双重打击,一方面是美国设置的关税壁垒将直接削弱印度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打击其支柱产业,摧毁其辛苦获得的市场份额。
另一方面,如果印度效仿采取提高关税等保护措施,虽意图保护本土产业,实则将提高从中国获取关键设备和原材料的成本,削弱本国制造业竞争力,最终推高国内通胀,损害消费者利益。
莫迪政府面临的真正考验在于:如何在维护多边贸易体系与推动本土产业升级之间取得平衡。明智的选择应是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通过区域贸易协定拓展市场空间,同时通过内部改革提升产业效率,而非诉诸短视的保护主义。
历史表明,开放的经济体往往更具韧性和活力。对印度、越南及其他更多国家而言,拥抱自由贸易而非筑墙设障,才是实现其大国崛起梦想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