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江市聚焦鲜食玉米产业精耕细作,构建起“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链,让黑土地孕育的“金穗子”变身富民增收的 “黄金产业”。这不仅让数万农民捧起“金饭碗”,更成了农业现代化转型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
走进街津口赫哲族乡的绿农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宽敞的场院里,几十名村民正围坐一起,手法娴熟地剥开翠绿的苞叶,金灿灿的玉米穗便脱去“外衣”,露出饱满晶莹的籽粒,没多久,身旁的筐篓就堆起了小山。欢声笑语中,剥好的玉米被迅速送入清洗车间。
村民围坐在一起剥玉米(同江市委宣传部供图)
市民王臣说:“现在是农闲时期,我们在家也闲不住,这活也不累人,坐着就能干,一天能挣一百多块钱。”
加工车间内,现代化生产线正全速运转,工人们身着统一工装,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着。经过喷淋清洗、严格分拣、高温蒸煮、真空包装等多道工序,这些带着黑土清香的玉米被锁住鲜甜,穿上“新衣”,即将销往全国各地。
玉米生产线(同江市委宣传部供图)
生产线上流动着的,不仅是金黄饱满的玉米,更是乡村振兴源源不断的希望。在生产旺季,这里每日可吸纳超过百名村民就近就业,人均日收入达到150至200元。家门口的就业岗位,让村民挣钱、顾家“两不误”,增收之路越走越稳,好日子越来越有盼头。
同江市绿农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津江说:“我们种植了1000亩玉米,现在正值口感最佳、品质最优的黄金阶段。我们全部采用订单化生产,销路完全不用愁。目前日常用工保持在50人左右,预计旺季将达到每天80人以上。去年我们的玉米已经销往浙江、河南、安徽、北京等多个地区,销售网络不断扩大。通过订单农业和加工生产,我们实现了‘增产又增收’的目标。”
除了加工自产玉米,合作社还充分发挥产能优势,为周边乡镇提供代加工服务。这一模式不仅有效提升了设备利用率,更带动了周边村镇共同发展,形成了区域联动、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
同江市绿农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津江说:“目前我们正在处理的是来自向阳的小园玉米。同时加工的临江小园玉米,加工完后效益非常好,切实帮助农户实现了增收。”
走进向阳镇同富村鲜食玉米采摘基地,一望无际的玉米田宛如一幅巨大的绿色画卷,在肥沃的黑土地上铺展开来。翠绿的玉米植株间,颗粒饱满的鲜食玉米穗随风轻轻摇曳。村民们穿梭于田间,熟练地进行采摘、装车和运输作业,田间地头处处洋溢着丰收的繁忙景象,空气里浸润着沁人心脾的玉米清甜。
村民穿梭在玉米田间(同江市委宣传部供图)
向阳镇同富村村民刘彬说:“今天早上七点多我们就开始上工了,每天一般干八个小时,空闲的时候还能再做点别的活增加收入,比如到村里打扫卫生、清理水渠。年底还能拿到分红,一年算下来能多挣三四千块钱,感觉挺好的。”
刘彬脸上洋溢的笑容,正是同富村众多村民共同收获幸福与希望的缩影。这片热土上的鲜食玉米产业能一步步发展壮大,背后凝聚着村集体带领群众找准路子、务实奋进的生动实践。村集体不仅引进了先进种植技术和优质品种,从源头上保障了玉米的优良品质,还积极对接企业、拓展多元销售渠道,持续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真正让“小玉米”成为富民兴村的“大产业”。
向阳镇同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许克明说:“目前我们村已经种植了30亩鲜食玉米。和普通玉米相比,鲜食玉米经济效益明显要高,每垧地能多收入5000至8000元。这不仅提高了土地收益,还带动了部分贫困户就业——他们每天能采摘3万多穗,实实在在增加了收入。现在我们村‘两委’正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下一步计划筹建一个鲜食玉米加工厂,把农户组织起来,扩大种植规模。未来我们还打算延伸产业链,开展自行加工,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
从一粒玉米的“出圈”到整个农业产业的“蝶变”,同江市不仅蹚出了一条富民强市的特色之路,更为全国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当黑土地上的产业持续焕发活力,它所承载的,不仅是丰收的喜悦,更是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的生动写照。(来源:同江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