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全球资本市场经历了一场剧烈的风险资产抛售潮,A股市场未能独善其身。截至周五收盘,上证指数周跌幅达3.90%,深证成指下跌5.13%,创业板指跌幅更高达6.15%,三大指数均创下阶段性新低。
全周市场呈现典型的"放量下跌"特征,特别是在周五,全市场成交额显著放大至1.98万亿元(较周四放量近2600亿元),显示恐慌盘正在加速出逃。个股层面更是惨不忍睹,超过5000只个股下跌,近百只个股跌停,市场情绪指标已降至冰点区间。
从板块表现来看,防御性板块相对抗跌,船舶制造、文化传媒、农业种植等主题板块逆势活跃;而前期热门赛道则集体重挫,能源金属、电池、光伏设备等板块跌幅居前,这清晰地反映出资金正在从高估值成长赛道向低估值防御板块进行切换。
全球市场同样面临压力,恒生指数周跌5.09%,标普500跌1.95%,纳斯达克跌2.74%,主要受到美联储降息预期降温、美股AI叙事动摇等因素影响。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周末美联储官员开始释放鸽派信号,纽约联储主席威廉姆斯(美联储三号人物)公开表示"仍有降息空间",这一表态或将缓解海外流动性担忧,为下周全球风险偏好的修复提供支撑。
从技术分析角度看,当前市场已具备技术修复的条件。一方面,上证指数已跌破布林带下轨支撑,短期超跌迹象极为明显;另一方面,恐慌盘集中出逃后,部分机构资金开始逆势布局。
在此背景下,A股出现技术和情绪修复的概率正在加大。历史数据也支持这一判断,当全市场下跌个股数量超过5000家、成交额显著放大后,短期反弹概率往往会显著提升。
展望下周,市场将重点关注几个关键因素。
外部环境方面,美国将公布9月零售销售、PPI数据及美联储褐皮书,这些数据若表现疲弱,反而可能强化市场对12月降息的预期,从而提振全球风险偏好。
此外,俄乌"和平方案"进展、英国秋季预算等国际事件也可能对市场情绪产生边际影响。
在板块机会方面,业绩确定性仍将成为核心主线。具体来看,AI应用、机器人、存储芯片等前期超跌且具备技术迭代逻辑的科技成长板块,在情绪修复过程中可能展现出较高弹性。
而银行、公用事业等低估值、高股息板块,则适合风险偏好较低的投资者作为防御配置。需要警惕的是,市场仍面临海外流动性预期反复、国内内需偏弱以及板块轮动过快等风险。
从操作策略角度,要优先选择业绩扎实、回调充分的优质标的,坚决规避纯概念炒作个股的追涨风险。
同时需要密切关注美联储政策动向与全球经济数据的变化,这些因素将成为决定市场方向的关键变量。
更为重要的是,无论下周市场是否如预期般出现技术性反弹,实际上都在向投资者传递着至关重要的市场信号。
如果市场能够如期迎来反弹,哪怕幅度有限,也说明在经历深度调整后,市场的自我修复机制仍在发挥作用,短期做多力量不容小觑,当前估值水平已得到部分资金的认可,恐慌情绪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释放,市场内在韧性依然存在。
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可以对后续的结构性行情抱以更乐观的预期,特别是在那些具有业绩支撑和政策催化的细分领域,可能存在持续性较强的投资机会。
反之,若市场未能组织起像样的反弹,继续缩量阴跌或弱势整理,则同样传递出明确的市场语言。这不仅表明当前市场信心的恢复尚需时日,更暗示趋势性反转的时机远未成熟。
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应保持高度警惕,认识到市场可能仍在寻找真正的底部区域,需要以更多耐心继续观望。特别是如果市场在利好因素出现时仍然表现疲弱,往往意味着内在调整压力比表面看起来更为深刻。
进一步而言,这两种不同的市场表现将为我们提供判断市场真实健康状况的重要依据。
有质量的反弹应该伴随着成交量的稳步放大、市场热点的有序轮动以及领先指标的率先走强。
而无力的横盘或阴跌则可能预示着调整的深度和时间跨度都将超出预期。在这种复杂格局下,理性观察、灵活应对比简单预测涨跌更具实际意义。
投资者应当做好两手准备,既不过度悲观也不盲目乐观,在市场验证其方向的过程中保持适当的仓位灵活性,以便在信号明确时能够及时把握机会或控制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