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广州正全力推进“百千万工程”,创新机制体制,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科技赋能、金融助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崭新画卷,正在加速铺展。《广州市推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行动方案》提到,到2025年底,实现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力争达640亿元。
建设银行广州分行创新多元化服务模式,以“裕农贷款(产业链版)”“粤兴贷”等特色产品精准滴灌,为渔业、种植业及农业商贸等乡村产业场景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截至8月底,建行广州分行涉农贷款余额超670亿元,新增超81亿元。
数字渔场 加速破局
农业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而智慧农业则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方向。在广州从化区,一家农业企业正积极探索渔业养殖的“智慧升级”,推进“智慧农业数字渔场”项目建设——通过引入先进的循环水养殖系统,实现养殖环境精准调控、饲料投喂科学管理和鱼苗质量全程可追溯,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渔业“病害频发、水质不稳、资源利用率低”的痛点,推动渔业从“粗放式”经营向“精细化”运营跨越。
然而,数字化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我们计划把养殖工厂规模扩大到10000立方米,但作为初创企业,资金流太紧张了。设备采购、人力配置,每一笔都是大开销,项目推进压力很大。”项目负责人坦言。
就在企业一筹莫展时,建行广州分行营业部主动上门,深入调研项目规划与实际需求。“我们一直关注农业现代化领域的创新项目,尤其是像数字渔场这样兼具科技示范和绿色潜力的项目,与我们支持乡村振兴、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的方向高度契合。”建行客户经理的话,让企业看到了希望。
经过全面评估企业资质与项目可行性,建行广州分行营业部为企业量身定制了“粤兴贷”普惠融资方案。该方案充分考虑农业企业回报周期长、资产结构特殊的特点,灵活适配企业需求,有效缓解了融资压力。很快,118万元普惠贷款顺利投放,为数字渔场建设按下“加速键”。企业迅速将资金用于厂房扩建、设备购置和人力配置,项目推进效率大幅提升。
如今,这座数字渔场凭借“环境稳定、环保节能、养殖高效”的优势,显著提升了养殖效率与产品质量。预计全面投产后,实现年产量超1600万斤。在建行的金融支持下,从化数字渔场不仅成为广州智慧农业的“样板工程”,更带动了当地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
产业兴旺 农民富裕
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是让农民过上富裕生活。在广州增城区朱村街,农户石先生的故事,正是建行助力农民增收、实现“生活富裕”的生动缩影。
每天清晨雾气未散,石先生便穿梭于养鸡场与玉米地间,喂鸡、巡查作物、整理订单,开启忙碌的一天。多年来,石先生扎根乡村,从事荔枝、玉米种植,鸡鸭鹅养殖及木场经营。创业初期,他的养鸡场只是个简易鸡棚,养了二三十只鸡,因缺乏经验,农作物收成有限,只能零星散卖,错失不少商机。“当时从年头忙到年尾,却挣不了几个钱。”石先生回忆道,“但我始终相信,只要坚持,就一定能成。就这样熬了几年,我把挣来的钱用于扩大鸡棚,规模逐渐做起来。”凭着这股韧劲,他把微薄的利润不断投入再生产:引入科学饲养方法、挑选优质鸡苗、亲自调配饲料……渐渐地,养鸡场有了名气,订单也越来越多。
然而,新的难题又随之而来:农资采购需要垫付款项,短期资金周转压力让石先生犯了愁。“养鸡场需要再购置一些饲料,新收成的玉米需要再批发一些礼品盒,木材也需要购置烘干设备。”
建行广州天河支行客户经理在乡村走访时得知石先生面临的困境,迅速对接,深入田间地头调查具体情况,依托“粤兴贷”产品,为石先生提供了农资经营周转贷款方案。针对农户补货急、周转快的特点,该支行简化申请材料、压缩审批时间,很快便将115万元信贷资金发放到位,解了石先生的燃眉之急。
有了建行的资金支持,石先生完成鸡饲料、包装材料以及设备的采购,让养鸡场里开出了“致富花”。“现在有了资金,腰板也硬了!还能继续干!”望着忙碌的养殖场与长势喜人的庄稼,石先生的眼里满是自信与对未来的憧憬。
乡村振兴,金融是不可或缺的“源头活水”,更是撬动产业升级、农民致富的关键杠杆。从赋能数字渔场推动农业现代化,到助力农户增收实现生活富裕,建行广州分行深入践行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的使命,在渔业、种植业、农业商贸等领域精准发力,让金融服务穿透产业链各环节,为广州乡村产业兴旺注入强劲动能,成为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标杆力量。(来源:建设银行广州分行)
(注:此文属于央广网登载的商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