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彭博社报导,我国国有银行正在现货市场上出售人民币,并通过掉期交易来对冲,从而抑制了人民币最近的升势,过去几个月,这些银行一直在加大对美元现货的购买力度。很多小伙伴表示不太理解,我是敏时大观,听我细聊。
人民币升值过快是不利于出口的,国有银行的这项操作可以在不过度消耗美元储备的情况下,平滑人民币的升值速度,有利于保出口。外汇掉期是一种结合了即期交易和远期交易的金融工具,涉及到两笔方向相反、金额相同、交割日不同的交易。
双方约定在即期(近端),以一种货币交换另一种货币,并约定在远期(远端),再按事先约定的汇率将货币换回。如银行在即期以6.95汇率卖出1亿元人民币买入美元,约定3个月后以7.00汇率买回1亿元人民币卖出美元,即构成一笔完整的掉期交易。
当市场对人民币需求旺盛导致其升值过快时,国有大行在现货市场上卖出人民币可以增加人民币的供给,抑制人民币即期汇率的升值幅度。卖出人民币,会换回美元,为避免美元头寸积累过多,远期再反向操作一下,可以轧平外汇头寸。
这相当于“借入”美元来用于当下干预,到期后再归还,可以避免对外汇储备的直接和大量消耗。又因为事先约定了远期的汇率,使得整个操作的成本是已知且锁定的,可以规避未来汇率反向波动可能带来的损失。
远期汇率减去即期汇率就是“掉期点”,根据利率平价理论,两种货币的利率差异是形成掉期点的关键因素,即一笔钱存成A货币或B货币,经过汇率转换后,最终收益应该是一样的,否则就存在无风险的套利机会,市场套利行为会迅速消除这种差异,实现等价。
显然该理论假设,资金可以在两国间无障碍地流动,外汇交易中的手续费、税收等成本可以忽略不计等。资金在即期卖出低利率货币,买入高利率货币,再通过掉期交易来对冲,会使得低利率货币的即期汇率贬值,远期汇率升值,高利率货币反之。具体到公式上:
掉期点≈即期汇率× (计价货币利率-基础货币利率) ×(期限天数/360)。若1年期美元利率为4%,人民币利率为2.5%,即期汇率为7.1,汇率这么写显然人民币是计价货币,则掉期点≈7.1×(2.5%-4%)×(360/360)=-0.105。
远期汇率=即期汇率+掉期点,一年后的远期汇率为7.1-0.105=6.995。可见,掉期点体现的是市场对计价货币的升贬值预期,在上述案例中,人民币升值预期高,掉期点就会降低,因为未来用更少的人民币即可换来美元。
当存在资本管制或政策干预时,无法自由套利,掉期点会偏离理论值,甚至可能偏离相当长的时间。即便没有这方面的障碍,市场深度有限叠加较大的供需冲击,掉期双方交易成本不对称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掉期点偏离理论值。
只有在资本自由流动、利率市场化、外汇市场有效的前提下,掉期点才会向理论值收敛。我是敏时大观,带你走出信息茧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