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市场,向来是资本逐鹿、情绪交织的战场。当10月9日国际黄金价格冲高至4059.31美元/盎司,创下历史新高时,市场沉浸在一片狂欢之中。然而,仅仅不到24小时,10月10日凌晨,现货黄金价格便跌破4000美元/盎司关键关口,最低触及3945.03美元/盎司,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跳水”行情。这盆突如其来的冰水,给狂热的投资者敲响了警钟。
风险信号:技术指标亮起红灯
金价的过山车行情,让投资者猝不及防。此次“跳水”与加沙停火协议基本达成、地缘局势缓和直接相关。地缘风险一直是推动黄金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当避险情绪迅速降温,前期因金价上涨积累的超买压力集中释放,部分投资者选择获利了结,加速了金价的下跌。美国银行技术分析师Paul Ciana也指出,多时间框架下的各类技术信号与市场状况均显示,当前上涨趋势已显疲态,回调似乎在所难免。
从技术面来看,黄金市场早已暗藏风险。黄金已连续一个月处于“超买”状态,相对强弱指数(RSI)为83.41,随机振荡器接近97,均表明市场处于深度超买区域。这意味着价格上涨节奏过快,后续可能面临更多回调压力。美国银行研究部进一步指出,回顾历史黄金牛市,其峰值多在较200日均线溢价25%时出现,而目前金价溢价20%。投机性买入主导涨势,一旦支撑因素逆转,金价恐大幅回调。
历史回响:牛市回调的规律重现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回顾近半个世纪的黄金市场,每次大涨后都伴随着不同程度的回调。1970年至1980年繁荣期间,黄金涨幅高达1725%,但中期出现了回调;1980年至1999年衰退期间,黄金价格累计跌幅达59%;2011年金价见顶后连续四年下跌,跌幅近一半。这些历史数据提醒投资者,黄金避险并非无风险,牛市中途的回调是常态。
本轮黄金牛市,是趋势资金、避险需求与供需变化形成的“合力”。货币政策与地缘政治的双重影响,放大了市场避险需求,美联储降息预期与地缘政治冲突成为核心推手。全球央行购金与流动性泛滥,直接打破了黄金市场传统供需逻辑。然而,这种“合力”也隐含着风险。海外ETF与金融机构资金快速净流入,速度已超出基本面解释范畴,一旦市场情绪逆转,资金可能迅速流出。
谁是坚守者:央行与长期机构的定力
面对金价高位波动,不同类型的投资者表现迥异。央行们可能是最淡定的玩家,全球央行购金是本轮牛市的结构性支柱。新兴市场央行黄金占比已升至12%,2025年净买入量预计达800吨以上。长期机构投资者同样不慌不忙,在流动性泛滥与资产配置需求激增的环境下,黄金仍是主流投资品。而杠杆交易者则可能在这波波动中被清洗出局,黄金期货、期权等杠杆工具虽能放大收益,但风险也同步翻倍。
金价未来的道路充满分歧,美国银行警告四季度可能回调至3525美元,而高盛预测到2026年底金价可能达到4900美元。但无论如何,央行们的购金行为仍在继续,中国已连续11个月增持黄金,俄罗斯、印度、土耳其等国也在加速囤金。在这场关于信任的博弈中,黄金虽不会言语,却以其独特的属性,成为投资者在不确定市场中寻求稳定的重要依托。投资者需保持清醒,在狂欢中警惕风险。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