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 记者 陈玉静】近日,中国银行信用卡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称,为向客户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该行已启动“缤纷生活”App服务迁移,“缤纷生活”App全部功能将逐步迁移至“中国银行”App,迁移完成后,“缤纷生活”App将停止下载注册,并逐步关停服务。
中国银行信用卡App关停整合背后,与信用卡行业进入下行期有一定关系。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对大河财立方记者表示,中国银行将信用卡App迁移至中国银行App,是近年来银行机构基于信用卡App的运营成本及盈利效果,主动开展调优动作的一个典型缩影,反映出信用卡业务贡献的盈利在银行业务条线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不排除后续会引起其他银行机构跟进。
交易量下滑、不良攀升 维护信用卡App运营的性价比下降
“缤纷生活”App是中国银行信用卡官方客户端,通过提供信用卡基础功能服务、移动支付服务、积分及分期商城、活动资讯服务等,是中国银行围绕生活消费场景打造的独立信用卡App。
据大河财立方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除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平安银行、兴业银行没有独立的信用卡App外,其余大型银行都还留有自己独立的信用卡App。
在活跃度上,易观千帆数据显示,招商银行的“掌上生活”、交通银行的“买单吧”、浦发银行的“浦大喜奔”、中信银行的“动卡空间”信用卡App活跃度较高。
这在各家银行的半年报中也有体现。交易额是信用卡活跃度的重要体现。半年报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招商银行信用卡交易额超2万亿元,交通银行、中信银行统计期内相关数据均超过万亿元,在业内比较靠前。
不过,近年来,受经济结构转型、居民消费意愿等因素影响,信用卡存量规模进入下滑通道,信用卡使用频率降低,发卡量下降,交易量整体也处于萎缩状态,这在央行发布的相关数据中有所显示。
央行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7.15亿张,与上季度相比减少600万张,较去年末减少1200万张,而较2022年中最高位的8.07亿张下降11.4%,目前已连续11个季度下滑。
在信用卡授信和使用上,截至2024年末,银行卡授信总额为22.90万亿元,同比增长1.04%;银行卡应偿信贷余额为8.71万亿元,同比增长0.25%。银行卡卡均授信额度3.14万元,授信使用率为38.03%,延续下降态势。
信用卡交易量、使用量的缩减也带动银行相关利息收入和非息收入的下滑。这在多家上市银行的半年报中有所体现。在信用卡逾期上,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1239.64亿元,占信用卡应偿信贷余额的1.43%,同比均在上升。
规模缩水、不良攀升,在此背景下,银行信用卡独立App的作用也越发鸡肋。
苏筱芮对大河财立方记者表示,银行独立App固然能够强化信用卡业务的精细化运营,但在当前环境之下独立App过多一方面会增加银行的运营负担,包括开发、维护等各类成本,另一方面也会分散用户的注意力,不容易聚焦银行主营业务,但落地到现实动作上,主要还是由于维护信用卡App运营的性价比下降,带来的营收盈利贡献有限,因此需要缩减该类业务的成本。
信用卡业务将与银行其他零售业务更深度融合
资深信用卡专家董峥对大河财立方记者表示,随着信用卡行业步入寒冬期,银行再留存信用卡App的意义已经不是很明显,对于用户而言,信用卡App的作用主要是查看信用卡账单、分期还款还有一些积分兑换服务,在实际运行中,大部分面临打开率不高、客户黏性不强、替代性高等问题,对于拉新、促活的作用也非常有限,这就导致银行信用卡App的作用显得越发鸡肋。
在银行信用卡App整合的同时,大河财立方记者注意到,银行信用卡分中心也在萎缩。
据大河财立方记者不完全统计,年内已有52家银行信用卡分中心获批终止营业,其中交通银行调整最大,获批终止营业信用卡分中心达46家。
“这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叠加。”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曾向大河财立方记者表示,首先是市场环境变化,信用卡市场已从增量竞争进入存量竞争时代,获客成本大幅上升而收益递减。其次是成本压力加剧,银行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需要控制运营成本,异地分中心的维护成本相对较高而效益有限。最后是风险管控考量,在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银行更加审慎地管理资产质量,主动收缩相对高风险的信用卡业务规模。这反映出银行业从粗放式扩张向精细化运营的战略转变。
未来,曾刚认为,传统的线下推广模式将进一步被线上数字化营销替代,信用卡业务将更深度地融入手机银行生态。从业务模式看,银行将从单纯追求发卡量向注重客户价值转变,精准营销和差异化服务将成为竞争重点。权益设计将更加理性和可持续,避免过度补贴导致的恶性竞争。同时,信用卡业务将与银行其他零售业务更深度融合,构建综合金融服务生态。
责编:刘安琪 | 审校:张翼鹏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