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称,星巴克正在评估来自五家潜在合作方的竞购报价,以为其在中国的业务引入战略伙伴,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公司发言人表示:“我们收到了多家高质量合作方的强烈兴趣,他们都与我们一样看好星巴克在中国的长期增长潜力。”
1.多方竞购,看中了什么?
据悉,五个竞购方已递交初步出价,星巴克正对各方案进行评估。公司预计这笔交易的整体价值超过100亿美元,其中包括品牌使用费、潜在合作方的前期投资及星巴克在中国业务中的保留股份。星巴克目前将中国视为其最重要的海外市场之一,但正面临来自本土品牌的激烈挑战。瑞幸咖啡等本地连锁迅速扩张,依靠低价策略和便捷性吸引大量年轻消费者,迫使星巴克加快数字化布局与产品创新。
星巴克自1999年进入中国市场,目前在全国拥有超过7700家门店。星巴克多次强调,中国是其“第二本土市场”,长期计划不变,但经营策略正转向更具灵活性与合作导向的模式。事实上也是因为中国本土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依靠星巴克自身的运营能力显然已经无法抗下所有了。
在中国市场,瑞幸的崛起速度太快,而且深受年轻人喜欢,星巴克越来越没有竞争优势了。9.9元的瑞幸美式或者瑞幸生椰,在中国年轻用户中深受欢迎。据悉,星巴克中国7千多家门店中,60%位于一二线城市核心商圈,仅物业估值就占三成。尽管其市场份额下滑,不过,星巴克在30元以上高端咖啡市场的占比仍达72%,1.8亿会员的复购率还在半数以上,“星冰乐”“燕麦拿铁”等经典产品仍是网红打卡的标配。这也是一种支撑,起码在一些一线城市,星巴克的品牌溢价还存在。
2.星巴克业绩下滑,跟不上年轻人节奏了?
如今,星巴克的线上营收占比达35%,会员消费数据能精准预测商圈需求波动,不过,以瑞幸为代表的国产咖啡商家的数字营销能力更强,尤其是9.9的策略在当下的消费需求下,非常有市场,并且得到了城市白领、年轻一代的喜欢和追逐。在消费整体不景气的情况下,价格有时候就是具有决定性的一种营销行为。
回溯星巴克近年来在中国的业绩,其2024财年中国区营收同比下降1.4%,同店销售额暴跌8%,客单价因频繁促销被拉低至32元,较2022年减少3元。门店规模不断被压缩,如今瑞幸已开出27814家门店,是其3.5倍,连主打低价的幸运咖都已超越星巴克跻身行业第三。
年轻人已经习惯了点瑞幸外卖,因为可以省20块。这也是星巴克的尴尬。本土品牌用“低价、便捷、高频”的三板斧,彻底击碎了星巴克神话。瑞幸常年保持“9.9元特价”“买一赠一”,将主流咖啡价格带从30元拉至15-25元区间。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咖啡消费者中,62%选择20元以下产品,而星巴克主力产品仍坚守30元以上,自然被年轻群体抛弃。
此外,瑞幸采用“写字楼店+社区店+高校店”的高密度布局,单店辐射半径压缩至300米,这种几乎无处不在的便捷性,精准击中当代人“即买即走”的需求。有调研显示,74.5%的消费者选择外带或外卖,愿意在门店停留超过10分钟的仅占12%,星巴克已成冗余成本。
更主要的是瑞幸等品牌的产品迭代的速度也是远超星巴克。当星巴克半年才推一款季节限定,瑞幸已实现“每周上新”,从酱香拿铁到茅台dirty,靠跨界营销持续制造话题。Manner则用“小店模型+精品咖啡”切入细分市场,20平米的门店坪效是星巴克的2.3倍,精准满足白领“喝好咖啡但不浪费时间”的需求。本土品牌的“快节奏”,让星巴克越来越不适应了。
3.星巴克品牌溢价还在,多方竞购出发点不一样
当然,星巴克的“金字招牌”依旧吸引了资本疯抢。凯雷、博裕、高瓴、腾讯、华润等十余家机构卷入竞购,不同阵营的优势与诉求泾渭分明,这场博弈的本质,究竟看中了什么?仔细甄别我们也不难发现,大家的诉求不太一样的地方。作为首选竞购方,凯雷和博裕资本擅长“存量优化”。凯雷曾主导百胜中国分拆,帮其实现本土化转型;博裕则深度参与美团、瑞幸的融资,对咖啡赛道了如指掌。若二者入局,大概率会砍掉低效门店,推动星巴克推出“15-25元中端产品线”。
腾讯的私域流量和京东的供应链是核心吸引力。腾讯可将星巴克接入微信生态,通过朋友圈精准推送优惠券,复制瑞幸“社群运营+裂变拉新”的玩法;京东则能优化其冷链物流,将咖啡豆配送时效从48小时压缩至24小时,降低门店备货成本。但互联网的“快节奏”可能与星巴克的“慢文化”产生冲突。
而华润旗下的万象城、ole超市能为星巴克提供稀缺物业资源,其遍布三四线城市的零售网络,更是星巴克下沉的关键。数据显示,三线以下城市咖啡门店增速达45.2%,但星巴克在这些区域的门店占比仅18%,华润的渠道优势能帮其快速填补空白,对抗幸运咖的下沉攻势。
无论最终花落谁家,星巴克的破局点都不在于“找靠山”,而在于“自我革命”。中国咖啡市场已从“体验消费”进入“效率消费”时代,固守初心只会加速衰落,唯有拥抱变化才能重生。因此,未来的改变或许是,缩减大店比例,主推30-50平米的“快取店”,将租金成本从营收的28%降至15%以下。与美团、饿了么深度合作,接入即时零售网络,将配送半径从3公里扩展至5公里,抓住“30分钟达”的核心需求。借鉴瑞幸“茶咖融合”经验,推出更多的地域特色产品,在云南咖啡豆基础上开发“中国风味”系列,摆脱对进口豆的依赖。
可以说,星巴克的困境,是所有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缩影——再强大的品牌光环,也抵不过对本土需求的漠视。要精准把握中国消费者“既要便捷又要性价比”的理解。如果星巴克不能放下“咖啡贵族”的身段,即便找到再好的伙伴,也难逃被瑞幸们继续挤压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