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操作让人感到困惑。据报道,德国外交部长瓦德富尔原本计划在本月前往中国进行首次正式访问,但在访问前却突然宣布取消。德国央行行长纳格尔也时常口风变化,一会儿说要“强硬报复中国”,一会儿又表示“希望找到机会进行对话”。究竟是对中国采取软性策略还是硬性策略?
10月24日,彭博社的一则报道引发了全球关注:在柏林全球对话会议上,德国央行行长、欧洲央行管理委员会成员纳格尔对在场的嘉宾放出狠话:“如果最终要采取报复措施,我们就得强硬一点,敢于做出大胆的决定。”这番话令在场的人都感到吃惊,毕竟德国作为欧洲经济的“火车头”,其央行行长的言论一向被视为政策的风向标。
然而,没过多久,纳格尔就转变态度,表示:“最好还是能够达成协议,现在仍有时间解决。”这种前后矛盾、戏剧性的表态并非简单的“心理战”,而是出于以下三点原因:
1. 狠话是对国内的“政治表演”
自默茨政府上台以来,德国在对华政策上一直存在分歧。作为央行行长,纳格尔在考虑工业界需求的同时,不能忽视政坛的政治压力。因此,这番强硬的言辞很可能是为了向国内表明其在对华政策上的立场。
2. 底气不足的“虚张声势”
纳格尔之所以敢说要“干一票大的”,其实是依靠欧盟这个拥有四亿五千万人口、强大经济体的背景。然而,现实情况是,欧盟的经济状况已经不容乐观。根据数据显示,2024年12月,德国的制造业PMI仅为42.5,法国更是降至41.9,而整个欧元区的制造业PMI也长期停留在45左右的萎缩区间。在这种经济背景下,谈“报复”无疑是自掘坟墓。

3. 美欧博弈中的“骑墙策略”

近年来,欧洲一方面提出“战略自主”的口号,另一方面又深陷对美国的依赖。美国对欧洲加征钢铝关税,并要求修改《数字服务法》,欧洲只能步步退让。因此,某种程度上,欧洲在对华政策上采取强硬态度,实际上是为了迎合美国的要求,做出“投名状”。简单来说,欧洲既希望讨好美国,又想保住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关系,导致纳格尔频繁表达既要“报复”又要“谈判”的矛盾立场。
面对欧洲的摇摆不定,中国的态度一直很明确:保持理性沟通,但始终坚守原则底线。10月21日,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与欧盟贸易委员的视频会议中明确表示,中方一贯为欧盟企业提供审批便利,合规的申请都能顺利通过。
然而,许多欧洲政客似乎误读了这种理性。他们认为“中国离不开欧洲市场”,甚至炒作“中国需要欧洲,胜过欧洲需要中国”的论调。这种看法显然是本末倒置。我们不妨想想,中国有全球最完善的工业体系,14亿人口的庞大消费市场,是欧洲经济困境中能轻易放弃的吗?比如德国汽车巨头宝马、大众在中国的销量占比都超过30%,如果与中国断了合作,这些企业的业绩将受到严重冲击。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出口管制完全符合国际通行惯例,目的是为了保障国家安全,并非针对任何特定国家。欧洲过去依赖低价稀土维持其制造业的竞争力,但如今中国按照规则行事,欧盟却表示不满,这种“只许州官放火”的逻辑根本站不住脚。
目前,德国制造业PMI低至43%,汽车、机械等支柱产业受能源成本上升和国际竞争加剧的双重压力,已失去昔日辉煌。这些产业的升级,离不开中国的稀土资源和市场。
数据显示,欧洲新能源汽车所需的稀土加工产品中,有80%来自中国。如果断了供给,欧洲的绿色转型计划将面临重大困境。

我始终认为,国际博弈的本质是实力的较量。如今,欧洲正面临财政危机、能源危机和政治分裂等多重压力,连自己内部的问题都无法解决,又如何有底气对中国进行“报复”呢?

德国的汽车工业需要中国的稀土,中国的家电需要德国的精密部件,欧洲的奢侈品依赖中国市场,而中国的新能源技术也有助于欧洲实现碳中和。这种互利共赢的局面不是某一方的“恩赐”,而是双方共同发展的结果。
此外,近年来一些欧洲政客在涉台等问题上屡次越过红线,这些行为已严重破坏了双方对话的基础。纳格尔和马克龙等人的强硬言辞,背后实际上隐藏着“联合欧盟对华施压”的策略。然而,现实情况是,欧盟内部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分裂,这种分歧注定会让欧洲对华政策只能是“雷声大,雨点小”。
以稀土管制为例,虽然德国汽车业急得跳脚,但北欧一些国家并没有相关制造业,自然无法感受到“受损”。而中国市场对德国、法国等国的重要性远超过东欧国家,这使得欧盟在对华政策上很难达成一致。
这些年,中国在稀土加工、新能源和5G等领域的优势逐渐显现,已经不再是那个只能被动接受规则的国家。如果欧洲想要“报复”中国,首先需要想清楚:没有中国的稀土,新能源汽车生产线该如何运转?没有中国市场,过剩的产能又该如何消化?

更重要的是,中国始终支持欧洲的一体化进程。与美国总是试图控制欧洲不同,中国希望看到一个自主、强大的欧洲,因为这符合全球多极化的发展趋势。然而,部分欧洲人似乎搞错了方向,将对美国的不满情绪转嫁到了中国身上。

我认为,欧洲现在最需要的不是喊“报复”的口号,而是认真思考:为什么经济陷入停滞?为什么对美国的依赖越来越深?为什么失去了战略自主?只有搞清楚这些问题,才能找到真正的出路。否则,再强硬的言辞也不过是“纸老虎”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