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报讯(记者 岳品瑜 董晗萱)支付行业又现百万罚单!11月3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据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行政处罚信息,宝付网络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付支付”)因违反商户管理规定、违反清算管理规定、违反账户管理规定,被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11291.48元,并处以罚款人民币377万元。
该张罚单采取“双罚制”。根据公告,陈某某对宝付支付违反账户管理规定的违法行为负有直接责任,一并被给予警告,并处以罚款人民币16万元。

这并非宝付支付首次领罚。2021年12月,宝付支付遭罚款305万元,违规事项包括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未按规定报送可疑交易报告,未按规定保存客户身份资料,与身份不明客户交易。次年,宝付支付还因外汇业务违规被罚款212万元。
北京商报记者就业务整改进度等问题向宝付支付方面进行采访,回应称,“我司诚恳接受并坚决执行监管处理结果。在此前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对我司的日常执法检查中,我司已成立专项小组,跟进并落实人民银行的指导和意见,并按照监管要求,逐条落实,现已完成自查整改工作”。
宝付支付方面表示,合规经营是业务发展的基石,此次监管指导将推动公司进一步优化业务管理流程。目前公司经营稳健发展,对业务无影响。下一步,公司将继续严格遵循各项监管制度,积极履行支付机构职责,坚守合规与风险底线,推动支付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客户提供高质量产品和服务。
据北京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2025年以来,业内已至少出现37张百万以上级别罚单,其中还有4家支付机构被罚没金额高达千万。总体来看,“双罚”已成为常态,违规事项中,“违反清算管理规定、账户管理规定”的占大多数,其次是以“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为代表的反洗钱义务履行不到位。不少遭罚没金额较大的支付机构,可能出现多种违法行为并存的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商户管理、清算管理、账户管理是持牌支付机构展业的核心。三者与其他违规事项一同“爆雷”,不仅暴露出支付机构风控存在的系统性漏洞,也体现监管的“全链条”性质。
在博通咨询首席分析师王蓬博看来,如今监管正在高频纠偏,覆盖面更广、穿透更深。一方面,这来自对支付行业价值的清晰认知,力求使整个市场维持健康状态,也是很好地落实了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金融监管长牙带刺”要求;另一方面可以看出,《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及其细则实施后,对公司治理、风险控制等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迫使机构必须进行系统性调整,以符合“实质合规”的监管导向。
苏商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杜娟同样指出,支付是经济金融活动的重要基础设施,关系到企业与个人的资金、信息等重要方面。当前,人民银行持续加强对支付领域业务模式合规与安全、企业内控与制度建设、金融消费者保护、违法犯罪与黑产打击等方面的监管,不断健全支付基础设施建设。
“风险控制与业务扩张之间寻找平衡”“把合规作为生命线”,已然是当前支付行业所秉持的准则,然而,频频出现的大额罚单,仍揭示了支付机构普遍存在的合规短板。“行业依然亟须整顿,部分合规整改还是没有真正落地。”王蓬博坦言道。
他表示,支付机构要构建“事前预防、事中监控、事后整改”的全流程合规体系,事前要跳出传统的资质审核模式,引入多维度数据交叉验证,如结合企业征信、经营数据等强化商户准入审核,从源头杜绝虚假商户入驻;事中需加大智能风控技术投入,搭建实时交易监测系统,对大额、异常交易实现秒级预警,及时阻断违规交易通道。
“事实上对于合规的落地,各机构的技术能力已经达到了,核心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绝不能抱有侥幸、走一步看一步的心理。”王蓬博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