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借贷,更多储蓄,数据表明人们消费的信心仍然有待加强。
8月13日,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减少了500亿元。
这个数字是2005年7月以来首次出现新增贷款降低,也是自1999年12月以来单月最大降幅。
通常来说,每年7月份的贷款发放一般都会较弱,因为6月份银行往往冲刺季度目标,但这一次的下降出现在今天这样一个大背景之下,这也反映出私人部门需求疲软。
这次新增贷款减少500亿,主要还是居民贷款减少,居民贷款通常来说只有两个用途,第一是房贷,第二是消费贷,当居民贷款减少的时候,背后也反映了房地产和消费的问题,仍然还在继续。
除此之外,这次减少的还不仅仅是居民贷款,企业贷款与上月相比也大幅下降,贷款本质上体现的是企业和个人对未来的期望,因此任何时期的信贷下滑,背后都值得我们异常警惕。
今年前7个月,银行的人民币贷款增加了12.87万亿元,而今年1-6月的累计增加为12.92万亿元,这意味着7月份净减少了500亿元贷款。
观察更长时间跨度的数据可以发现,今年1-7月居民新增贷款6807亿元,这个数字和2024年同期相比,是直接下滑了58%。
其中贷款结构变化也很大。住房贷款占比从2021年的80%下降至2024年的70%,消费贷占比从2013年不足经营贷的一半,到2017年超过经营贷,再到2025年出现净减少。
是什么导致了人们的借贷意愿弱化?
第一点,就是收入预期变化和就业稳定性的变化。
我们看收入端就很容易发现,收入增长在放缓。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2.8%,远低于新冠病毒前6%的水平;2025年一季度平均工资涨幅仅2.3%,这个涨幅甚至不及通胀。
当你发现自己的收入涨幅开始放缓的时候,借贷行为就更不容易发生。
另一方面,在收入增长放缓的同时,我国家庭的债务压力也达到了顶点,换句话说,已经很难再有多余的借贷空间了。
我国家庭债务收入比在2023年已经达到144.8%,远超美国(114%)、日本(103%)等主要经济体,债务压力庞大,也导致很难再借新债。
其中房贷负担仍然是大头,一线城市房价收入比仍高达20倍以上,90平米住房月供可达收入50%以上,除此之外,过去买房的人,其月供仍然还在高位数,也进一步加剧了居民借贷意愿的降低。
和借贷走低的另一个现象是,居民储蓄不断走高。
截至2025年6月底,我国居民存款总额达142.7万亿元,人均存款约10.05万元。且这个趋势还有进一步扩大的可能,2025年上半年我国居民存款再次增加10.77万亿元,存贷比攀升至5.24,这个数字直接创2008年以来新高。
仅仅半年时间,就增加了10万亿存款,这比新冠病毒期间的存款浪潮,还要厉害,更多存款而不是更多消费,这也说明了当前人们的消费和借贷意愿仍然较为疲软。
而在存款结构上,根据一些银行的年报不难发现,其中存款占比最高的,仍然是极少数人。
其中98%的普通人人均存款仅2.65万元,而2%的人存款占比超过95%存款总额。
这就不得不提到另一个概念,即资产负债表衰退。当前来看,数据显示我国家庭正在修复资产负债表,大量的家庭债务压力较大,居民部门正经历“债务最小化”阶段,优先偿还债务而非新增借贷。
借贷,其实在很多人的眼里都不是一个好的行为,毕竟它意味着超前透支,意味着负债,所以在很多人的概念里,借贷不是越多越好。
对个人来说,的确是这样,但对一个宏观经济体而言,借贷的重要性,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大。
经济为什么实现增长?
从宏观上来说,其实就是有人借贷比储蓄更多,花钱和投资更多,只有这样,经济才会实现增长。
反过来,如果大家都不借贷,也不消费,都把钱存在银行里,那么银行里躺着不流动的货币,就很难实现经济的正向增长,从这个角度来看,它是无用的。
而借贷和消费,就是维系经济增长一个非常重要的抓手。
居民借贷下滑,大致上分为两个原因,第一就是已有的债务压力较大,居民部门目前更多是修复资产负债表,而不是继续扩大它。
第二就是收入增长放缓,借贷本质上借的是未来,当今天人们收入预期不强的时候,也很难有较高的意愿去借未来。
所以,当务之急要想刺激借贷,最好的办法就是从这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就是缩小家庭的债务负担,房贷利率是否还有下降的空间?这仍然是一个问题。
第二,就是提高居民的收入预期,只有收入上来了,大家才会更敢于消费,更敢于借贷。
居民新增贷款20年来首次下滑,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收入预期不稳推高了预防性储蓄动机,高企的债务水平压缩了再加杠杆空间。这一现象标志着我国居民部门财务行为的重要转折,从“负债扩张”转向“债务修复”,从“追求资产增值”转向“保持流动性安全”。
未来需要关注几个关键点:一是完善社会保障网,降低预防性储蓄需求;二是推进债务重组机制建设,避免债务通缩螺旋;三是深化收入分配,提升居民实际购买力;四是创新金融产品,满足不同群体差异化信贷需求。只有多管齐下,才能重塑健康的借贷消费生态,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