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海军“圣安东尼奥”级两栖船坞运输舰“新奥尔良”号,在冲绳宇流麻市“白滩/白沙”海域附近突然着火了。时间特别清楚,8月20日下午4点左右起的火。第七舰队对外说,到21日凌晨4点火就灭了,前前后后烧了整整12个小时。
可日本那边说法不一样,冲绳中城海上保安部21日早上8点还说救援没停。两边就差了几个小时,听着不多,意思差得可就远了去了。这可不是“时差没算对”,根本是“面子问题”——一个想赶紧说“搞定了”,另一个更愿意把过程明明白白摊出来。
有人问,到底谁说的算?我更愿意看现场情况:民用消防拖船一直在舰艏两侧喷水降温,海保和海自也陆续过来帮忙,中间还反复打电话求援、又撤回、再求援。这个节奏,看着就像舰上自己扑不灭火,岸上又犹豫要不要把这事闹大、丢了面子,最后实在架不住火越烧越凶才没办法。
那这艘船到底啥来头?值不值得这么大惊小怪?“新奥尔良”号是两栖船坞运输舰,排水量大概2.4到2.5万吨,舰长约208米、宽32米,2019年就部署到佐世保了,归第七舰队第76特遣队管。它的活儿很明确——配合海军陆战队搞两栖投送,装登陆部队和装备,还能接直升机、气垫艇,平时就是联合作战里的“运输兼中转枢纽”。
按计划,它14号从佐世保出港,17号进了白沙码头,停了两天,按规矩装了人员和弹药,19号晚上离港待命,结果20号中午又折回来了,之后就有拖船对着舰艏左右喷水。这个反转就很有意思了——护航的船刚走,怎么又回来了?不是引擎坏了,也不是遇上风浪,那就只剩一种可能:舰里面出问题了,得靠近港口,方便找消防和专业支援。
有人说,外面看着也没怎么冒烟啊,为啥非得不停往舰艏浇水?可别被表面骗了。两栖船坞运输舰的内部跟个立体迷宫似的:上层是机库和飞行甲板,中层是放车辆的甲板,下层是能灌水的坞舱。
舰艏前面一般是住舱、保障舱室,旁边不远就是枪械库、弹药库。拖船对着前部一直喷水,更多是为了降温,压住弹药库的温度——这招其实是防止“二次出事”的没办法的办法,说明里面温度已经高到让人不放心了。
舰体外面没看见明火,不代表里面没事。舱段一旦封起来,外面就像烤炉的壳,热量在钢铁里来回窜,烟反而被舰上的损管设备吸走处理了。说白了就是:看不见火星,不代表里头没在“焖着烧”。
那这火到底怎么烧起来的?官方还在调查,没说具体原因。我更愿意把可能的情况列出来:要么是电气系统老化或者短路,小问题没提前预警,最后火越烧越大;要么是带明火的维护作业,比如焊接,周围没做好防护,火星蹦进了电缆夹层或者保温材料里。
两栖舰内部的通风管、缆井、竖井最怕“烟囱效应”——一旦没封好、没切断,火就会顺着这些竖向或水平的通道串起来。要是舰上损管的人手不够、没把着火的地方隔离开、通风也没关严实,就会出现“外面看着没事,里面烫得吓人”的情况。
这次灭火的过程,细节里也露了不少破绽。福斯特营先给海保厅打电话求援,接着又撤回,过了俩小时又重新求支援。这种“求了又撤、撤了又求”的操作,不像是技术问题,更像指挥的人在犹豫。
大概率是舰上先报“好像能控制住”,岸上就想保住面子,别让日本的船队把这事传出去;结果后来舱里又出状况,温度升上去、烟变多了,或者某个关键阀门没关好,才不得不再次对外求援。
这种反复,其实比火本身更刺眼——说明平时和战时转换的时候,该走的流程、该担的责任,都没人拿准主意。平时演习里,“谁做决定、谁担责任、谁对外说”分得清清楚楚,可真遇上大火,指挥员是按规矩来,还是先顾着“舆论好不好看”,一下子就显出来了。
有朋友问,难道美国海军连灭火都不行吗?别忘了,这可不是第一次出这种事——之前“好人理查德”号两栖攻击舰烧了整整四天,最后只能退役。对比下来,“新奥尔良”号至少没让火大面积烧到外面,损管还保住了一些功能,算是“没到最坏地步”里的勉强合格。
但换个角度想,一艘两万多吨的两栖运输舰,在港口外待命都能起火,说明舰上“日常安全—维护—灭火”这一串环节里,不止一个地方松了。专业维护跟不上、人员换来换去太频繁、在海外待太久、靠港维护的时间被压缩,这些问题堆在一起,起火就不是“意外”,更像“早晚会发生的事”。
日本在这事里的角色也挺有意思。NHK报道说,美军“大概在起火1小时后”才求支援,之后还反复让日本帮忙。海保、海自、地方消防都动了,拖船先到,海保后来也加入了。
日本说话更“保守”,强调“还在救”;美国则更“乐观”,说“明火已经灭了”。一个说过程,一个说结果,听着像说法不一样,但结合美军“求—撤—再求”的操作,味道就变了——美日不只是在灭火,还在“保面子”。
对日本国内一些舆论来说,把“美国也靠不住”的事说透,能帮着营造“我们得自己搞安全”的氛围;对美国海军来说,早点说“火灭了”,能稳住第七舰队在西太平洋的存在感和威慑力。两边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就算在火海里,也得抢着说话。
说到“存在感”,就绕不开这艘船的动向。AIS信息显示,19号晚上它就离开白沙码头了,本来该等护航舰到了,再往南海方向走。外界大多猜这会影响南海的演习节奏,但官方没说这事,我也不瞎猜。
能确定的是,一艘快到任务期的两栖枢纽舰,刚装完弹药和部队就起火,烧了这么久,对任何一支远征部队都是打击。第31远征特遣队,甚至第3濒海作战团的调度,都得重新安排、重新搭配。真要临时换船,人员和装备的适配、指挥流程的磨合,没一阵子根本恢复不到预期的状态。
那火到底烧了多久?美国说12小时,日本说21号早上8点还在救,有些媒体甚至说“快24小时了”。我更愿意说这是“两阶段的火”:第一阶段是20号中午返港前后到晚上,主要是“控制温度”;第二阶段是21号清晨之后的“管余热”——对外可能说“明火灭了”,但里面的舱段还在降温、排烟、测有毒气体。
时间表不一样,本质是“怎么定义灭火成功”不一样。美国把“明火压下去”算完成,日本把“确保不再烧起来”算完成。把这种定义差异放回美日同盟里看,就会发现:谁都没撒谎,只是各取所需罢了。
专业灭火的训练水平,跟舰上人员对新装备的熟悉度,明显跟不上。两栖舰的管线、缆井、舱段隔离,很多靠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系统配合,指挥信息系统得把传感器、阀门、风机、灭火管路的状态整合到一个画面里。
可现在的问题是,人员上手慢、换得快、维护外包出去,再加上在海外待久了疲劳,现场应对就容易变成“把着火的舱封起来完事”。封舱本身没问题,但拖久了,会让结构件被烤坏、涂层烧碳化、电缆成束烧坏这些“看不见的伤”变严重。等之后拆板子、换电缆、检查钢板厚度,花的钱才是真的“教训”。
这起火灾还暴露了一个老问题:美国海军的工业和保障体系,正在“慢慢但不断地”变慢。评论员魏东旭说过,造船行业整体不行了,修大型军舰的能力也弱了;杜文龙也指出,在海外待太久、装备用得太狠、维护跟不上,再加上人员和装备老化,隐患会越积越多。
这些话听着“老调重弹”,但这次火灾成了实实在在的例子:在港口外待命就起火、求援时犹豫不定、外面没烟没火但里面温度降不下来、降温重点对着弹药库——这不是把一艘船说得一无是处,而是要提醒大家:看见的是火,看不见的是体系里的裂缝。
那这艘船还能不能接着用?目前没结论,官方也没说“能修还是得报废”。在我看来,关键看三点:着火的舱段在哪、面积有多大;结构件和关键线路被火烤坏的程度;灭火系统和通风管线还剩多少能用。
如果着火的是不关键的舱段、损坏的部分能模块化替换,大修后再归队不是没可能;可要是烧到了多层甲板的缆井、主要通风管、关键控制区,那就是大手术,得往里砸钱还得花时间。现在这个阶段,别瞎下结论,真正确定的答案,得等进船坞检查、拆开来评估、做无损检测之后才知道。